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了阶级意识理论。这一理论是在马克思阶级概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汤普森和霍布斯鲍姆通过研究英国普通工人经历的历史事实演绎出阶级和阶级意识理论。分析他们重构阶级和阶级意识理论的原因 ,并通过比较其理论的异同表明它们的印证和补充关系。他们的阶级和阶级意识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此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工人社会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阶级意识分析是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站在时代和历史的结合点上,阐发和运用反"物化"的、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刻分析和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讨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内在矛盾,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的重要作用。卢卡奇始终把阶级意识置于总体性与物化的视野之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认识当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至今仍然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其合理成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内容。深入领会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E·P·汤普森阶级意识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通过对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的比较,表明它们的阶段意识理论存在逻辑传承关系,但由地它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地位不同,考察阶级意识的视角不同, 因此在阶级意识的表成过程,历史渊源、层次以及阶级意识与经济基础,阶级意识与工人阶级形成的关系等又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这一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战后社会学对阶级和阶级意识问题的争论。作为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和韦伯之间的分歧以及他们对阶级概念的理论阐释的未完成状态给学界留下了极大的争论空间。关于阶级与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代社会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关于当代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动问题,当代学者提出了与马克思阶级理论殊为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的理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他在匈牙利创作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卢卡奇也因此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特别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理论,对现代工业社会展开物化现象的批判①的理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他在匈牙利创作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卢卡奇也因此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特别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理论,对现代工业社会展开物化现象的批判([1]),这种批判也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促成卢卡奇形成阶级意识理论的最主要因素是总结革命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清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克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以及卢卡奇本人思想历程的逻辑发展等.只有将卢卡奇这一理论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能作出最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农民工发展到今天超过一亿劳动大军。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农民工。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农民工,最基本的是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其阶级属性。这是当前把握好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况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党制定关于农民工正确政策的理论基础。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民工的阶级属性,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处理好当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农民工已丧失了作为农民阶级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具有了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但它还不具有工人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和阶级意识,因而还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只是介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层。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现代适应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回归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摒弃人们对它的错误解读和歪曲理解,还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新变化,在阶级划分的依据、工人阶级的定义以及传统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性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作者试图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的阐述与分析,希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视野中的阶级观有一个辩证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移向东方,逐渐形成高涨之势。俄国年轻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列宁,已开始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分析俄国社会的实际,并形成自己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其中也包括他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他明确提出什么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和作用,以及无产阶级意识和党的关系等一系列观点。这一理论促进了俄国工人运动朝正确方向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今天重温这一理论,对于党的建设和思  相似文献   

1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世界极具活力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一,在阶级划分、剥削理论、阶级结构、大众政治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在当代的适用与发展进行了探索。该学派将前沿社会科学分析方法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路也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两个必然"作为《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它的实现是以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而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党人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就在于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去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为实现"两个必然"准备充分的主体条件。以《共产党宣言》为分析蓝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线索,循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逻辑,积极观照"两个必然"的现实境遇,勇于作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5.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观点之一。当今的社会虽然不再充满阶级斗争,但阶级仍然存在,也必然存在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这种阶级意识在现代条件下实现了转型和发展,斗争性的阶级意识已逐渐转变为合作性的阶层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由较多地注重革命话语转向注重建设话语。工人阶级是当代社会的建设大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各阶层应力求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妥协等方式达成整体统一的合作性的阶层意识,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王志 《文教资料》2013,(8):89-91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资产阶级物化意识的弊端,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可以克服物化与物化意识,克服资产阶级的二律背反。但是卢卡奇本人仅仅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进行恢复,没有将理论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最后陷入唯心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以阶级社会的产生为基础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有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当前阶级、阶层的界定及其划分标准。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是否适用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文献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从实践生产力理论出发,马克思论及了社会分层的来源、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分层的异化以及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分层的理性存在,由之就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分层理论。从实践生产力理论理解社会分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特征。以往从阶级的简单要素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观念,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阶级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特别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所谓“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使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理论受到严重挑战。由此,当代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再探讨。作者对探讨过程中涌现出的几种阶级定义和“中间阶级”理论略作介绍,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其作出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