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沁水县西文兴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革新家和一代文学宗师柳宗元同宗后裔隐居地。柳民氏居是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柳宗元文化在柳氏民居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
近期发现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山西夏县柳村《柳宰相墓记》一碑,由当年廪膳生员张吉士撰写。碑文作者立足史籍,追源溯流,对唐代河东望族柳氏起源、赓续及宦海沉浮进行一番梳理后,得出当地民间缙绅和乡民传说遗存的柳宗元墓,应为武则天朝屡遭贬谪而后被诛的宰相柳奭之墓,从而为我国当代柳宗元及柳氏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近期发现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西夏县柳村<柳宰相墓记>碑一通,由当年廪膳生员张吉士撰写.碑文作者立足史籍,追源溯流,对唐代河东望族柳氏起源、赓续及宦海沉浮进行一番梳理后,得出当地民间缙绅和乡民传说遗存的柳宗元墓,应为武则天朝屡遭贬谪而后被诛的宰相柳奭之墓,从而为我国柳宗元及柳氏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书信揭示出柳宗元“天人相分”的哲学思考和行“中道”的方法论体系,表明柳氏具有坚定不移的儒家奋斗信念,其哲学自觉与自信,成为柳氏能够经受打击而矢志不渝的重要思想基础;柳宗元书信政治意味浓厚,对治政方略充满着思考,对自我仕途进退多有表白,其书信在制度问题、用才问题、税收问题等方面富有深刻的见解,柳氏之政治自信,也是支撑其抗击灾难而坚挺、自拔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自先秦诸子以降,柳宗元寓言奇峰兀立。其意象之摄取由"人类社会"而之"动物世界";其叙述方式由"言语描写"而之"心里刻画",依章士钊所论当属"稗官之言";其抒情方式也由"嬉笑怒骂"而之"冷峻针砭",并透着浓重的"忧愤之情"。柳氏寓言有先秦诸子的传承与史传文学的濡染,更有中唐特殊时代背景的政治烙印及其人生遭际的生活历练。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5):20-21
<正>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启者。他作为一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当我们慢慢揭开历史的面纱,希望探索更多背景时,我们发现除此之外推崇的还有很多,特别是他的友情观,在当今社会富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柳宗元家世显赫。祖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祖上世代为官,从汉代到唐,柳氏家族担任过尚书、中书令等要职,封公的就有三人,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一再向永贞革新的反对派们投递书信,企求能重新得到朝廷起用.这一无奈之举都源自他被贬永州后的生活状况和光耀柳氏家族以及"利安元元"的经国济世思想.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传说称其祖先来自西至哈至,当今学界一般将其解释为西州火州(高昌)。稽诸该传说之原始,与今天的说法迥然有别。裕固族现在传唱的叙事民歌《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是1963年以后的改编本,违背了原歌词的本意,歪曲了裕固族传说的历史记忆,误导了人们对西至哈至的解读与认识。结合史实,可证传说中的西至哈至实指沙州和瓜州二地,裕固族东迁就是分别从沙州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和瓜州万佛峡(瓜州榆林窟)出发的,向东迁徙至酒泉一带。与之相仿的是新疆东部的哈密豳王后裔,在难以自立时也是东迁至至肃州一带避难,而这里正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有意思的是,不管他们来自沙州还是哈密,当遇到困难时,其民众都会东迁至酒泉西400里处的苦峪。这些迁徙虽然都是受到外部压力的结果,但在东迁过程中,却不曾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说明明代中叶裕固族的东迁实际上是在明政府支持下和蒙古豳王家族统领下,辖区内部有序而目的明确的民族迁移。  相似文献   

9.
正石上梵音僧安道一为北齐时的主要书经者,山东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者有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当数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据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之大为汉字之最。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在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日本书道协会曾  相似文献   

10.
隋唐河东柳氏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姓源于姬姓和展姓,柳下惠为其近祖,秦统一六国时徙居河东。在南朝经柳元景、柳世隆两代人苦心经营,由武入文成功转型,继而崛起成为世家望族。历隋朝唐初继续发展,具有独特的家学特色,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柳爽、柳浑、柳璨均官至宰相,而且在文化方面涌现出了柳冲、柳芳、柳宗元、柳公权等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虽然家族经历武则天立后政治风波,柳爽一族遭受重挫,但是从整体的发展上,整个唐代河东柳氏依靠其家学相承依旧家道不堕。  相似文献   

11.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苏轼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秦词不可能呈现出与苏词完全相同的面貌,但秦词不仅受过柳永词的影响,更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分析秦苏词风相似之作,深入探讨秦观对苏轼词风的继承,有助于我们对秦词的全面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人物,他的后期词作,即入宋以后的作品,感情率真,题材扩大,高度概括,语言朴实,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初三杰与刘邦合作的原因是他们通过亡秦各取所需,合作解体是因为刘邦、吕后二人对三杰的不信任。其合作与解体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均持一种极端现实功利的人生目的,因而合作缺乏潜力。刘邦和三杰不接受认同儒墨主流文化的影响,内心世界十分单调狭隘,除了他们渴望的目的外一无所有,迫切地追求当下的成功。他们为了目的无所不为,实现目的后认同事为仇敌。他们个人的成功留下了消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并且其上三代受朱元璋分封为永嘉郡公,自此从刘氏彭城郡独立出来,成为永嘉郡刘氏。论文追踪溯源,系统考述了刘伯温家族姓氏从远古到宋元明清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7.
萧山任氏虽然在刘基的诗文中被提及过,但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据《萧山任氏家乘》记载,刘基于元末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时即与任氏交往,到洪武七年去世前不久还有联系。刘基与任氏的交往不仅时间长,且涉及刘基的多种经历。系统地梳理刘基与任氏的交往对进一步研究刘基的生平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文献中涉及大禹出生问题者,多达二十余处,而其说又颇有异同。其言"禹生石纽"十余处,其中六处不言石纽所在郡县;又六处皆言石纽在汶山郡广柔县,而释广柔所在竟有三、四说不同;另四处则不认为石纽在广柔而在他地,但其地又不可查考。是石纽所在虽有七、八说,但究在何地则莫可确指。究实论之,"禹生石纽"本系神话,其言怀孕、分娩以及怀娩地点等等,莫不都是怪诞的神话。且这些神话不是产生在人类的童年,而是产生在文明时代的西汉晚期,那时正值谶纬神学兴盛发达时期,神学家们对古代的"圣帝明王"从伏羲到刘邦、甚至包括孔丘,都莫编造一套感生神话,给他们戴上一副神圣的花环。"禹生石纽"只不过是众多感生神话中的一个而已。这等妖妄怪诞的谎言,显然都是不可信据、无法查证的。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求真求是,所以严谨的历史学家长期都对此说不屑一顾。近年来三峡考古出土了一通东汉的"景云碑",碑文有句"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这句话本来就是明确告诉人们,禹和石纽的关系是禹曾在石纽汶川召开过一次诸侯大会。但根据茂、理、汶的自然条件,在这里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可能也只是一种附会之谈而已。但是,竟有历史学家用搞旅游的手法,把这句碑文曲解为"禹生石纽",是不可以不辨。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分置巴、蜀二郡,拉开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序幕。张若、李冰为最早的两任蜀郡太守,而此时的昭通境域即有部分属于蜀郡。秦汉以降蜀郡凭借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历史机遇,对南中地区起到了广阔的辐射和强劲的带动作用,昭通政区的沿革演变亦与蜀郡的分合调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海南黎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原汉族自秦代踏足海南岛之后,历两汉至明清,徙琼者日众。汉族的迁入和汉文化向黎区的播散,对黎族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加速了黎族社会前进的步伐,促进黎族文化的变迁,以及黎族与汉族的融合.黎族的文化面貌及其分布格局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