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译八大名著”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严译标准“信、达、雅”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度被奉为圭臬,但也不乏怀疑甚至批评。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的“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这一基本原则分析严复翻译西学所采用的策略,指出其翻译策略内在的目的性,同时试图从目的论角度解释“信、达、雅”之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翻译讲究“信”、“达”、“雅”,不同文体的翻译有其各自的翻译标准及策略。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遵循忠实、通顺,真实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的艺术性原则及符合译作的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的原则等。因此就要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4.
百余年来,我国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异议也有争论,但人们还是基本接受和认可这个标准。翻译工作者和出版界应少一点“商业观念”,多一点职业的责任感,尊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使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得以真实再现,免遭践踏。  相似文献   

5.
百余年来,我国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异议也有争论,但人们还是基本接受和认可这个标准。翻译工作者和出版界应少一点“商业观念”,多一点职业的责任感,尊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使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得以真实再现,免遭践踏。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以语言为对象的翻译工作自然也离不开语境.作为不同语言间信息交流的手段,翻译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系统地分析基本的翻译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和普遍公认的“忠实与通顺”,并且以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为例,探讨语境与翻译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严复的“信、达、推”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8.
影视翻译方法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通过影视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比,根据“信、达、雅”翻译标准,尤其是“达”,探讨了影视剧对白、台词、片名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人对于严复的译本及其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本文拟从对严复译本及其翻译标准的批评谈起,意在说明严复的译本在看似矛盾的背后所蕴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影视字幕翻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要求。以在我国热播的几部美剧的字幕翻译为例,结合美剧字幕翻译的特点,探讨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对美剧字幕翻译的借鉴意义,认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可以成为美剧字幕翻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摘取了《红楼梦》译本The Dream of Red Mansion第三回中三段译文进行了分析与评鉴,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遵循并运用“信、达、雅”翻译原则的。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翻译标准的性质、作用和特点.翻译标准是衡量译品质量优劣的尺度或原则,具有模糊性,多元性,社会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基于此,作者对顾正坤教授设立的翻译标准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作了修正,即翻译标准系统应是:绝对标准(原文)--相对标准(1.最高标准(最佳近似度);2.优秀标准;3.优良标准;4.最低标准)--具体标准(1.信、达、雅;2.神似;3.化境;4.效似;5.值似;6.相似读者反应等).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新谈     
笔者从四个方面对翻译做了阐述。1.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渐体会其中的奥妙,甘苦,才能逐渐变得成熟起来,逐渐领悟其中道理。2.翻译的标准问题,笔者在“信”,“达”,“雅”和“忠实”,“通畅”这些原则中,更倾向于译者应“忠实”,“通畅”,应力求达到“忠实”与“通畅”的统一。3.翻译应首先要对译文的内容和精髓分析透彻,不要只局限于译文的字面意义。逐字,逐句地对译,不能把握译文作者的基本思想是不能译好伤口的。4.正确使用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使用时不能教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比较各种各样方法技巧的应用,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黄银亚 《考试周刊》2009,(19):19-19
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奉为中国翻译界的标准,尤其是“雅”的标准,百年来褒贬不一,翻译界各执一词。本文对“信、达、雅”进行重新解读,结合雅学以及对“雅”字翻译标准的评论,对严复求雅的翻译旨趣进行正面肯定。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已提出一百余年。翻译界对“雅”的标准争论不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的人也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分析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背景,解释“雅”的内涵意义,阐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雅”的理论并未过时,只是需要译者以发展的眼光对其解读,动态地理解“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评析一首名诗的汉译引出对翻译本质的讨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接力。并在此基础上对“信”、“达”、“雅”作出新的阐释,提出以“信”、“达”、“明”取代“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此外,文章也试图廓清如何把握“异化”和“归化”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翻译研究者主张以文化翻译代替字面翻译,以达到翻译标准。文章从这一理论出发,主要论述文化翻译中影响“信”的因素,并进而探讨文化翻译中达到“信”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9.
翻译界老前辈刘重德先生提出了翻译原则“信、达、切”三字:信——保全原文意义;达——译文通顺易懂;切——切合原文风格。运用其原则对陈文伯先生翻译的两个短篇小说进行评论,指出其精彩之处同时也挑出其毛病,以期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指导作用。“信”“达”“雅”三大翻译标准中“信”为首,即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能随意增减意思。但是纵览各式翻译发现,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信”从一种绝对的翻译标准演变成了相对的灵活的标准。勒菲弗尔认为,决定翻译的两大因素分别是意识形态和“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