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2.
原型有文化心理的和认知心理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意象,后者则强调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但两者均与文化相关。文章试图从原型与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认知关系、以及文化定势对原型的影响,阐释认知中的文化渗透,进而揭示原型和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在对世界的理解中形成的两大模式———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二女+男”文学模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型模式。该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其频繁演绎的一个叙事母题。中国现代文学中“二女+男”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群体心理辩证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 男”模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群体心理的沉淀和凝聚,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是特定情景下的文化、社会、心理需求等诸种要素的契合生成物,包容了中国人面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特殊体验以及带有民族普遍性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多年来研究者对《源氏物语》思想意义的不同认识,从伦理、心理、社会分析、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等角度,探讨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源氏物语》贯穿着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抒发了平安朝文学那种激荡人心的“幽情”、人生不如意的“慨叹”、以及贵族对末日将至的“哀感”,从而透视出贵族行将没落的历史命运。本文还分析了小说中富于原型意义的母题和人物-光源氏。  相似文献   

6.
文学原型是人类文明的原始基因,“原型”本质上成为荣格所强调的人类精神的家园,弗莱所强调的一切文学现象的最初程式,柏拉图等哲学家所强调的世界本原,以及神学家所强调的人身上的上帝形象。因此,决定着原型与具体的文化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正是通过细致的分析梳理,区分了原型与母题与仪式、原型与象征、意象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又怎私说呢?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重新对“精神胜利汪”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8.
从《狼图腾》的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的“《狼图腾》热”这一现象出发,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狼”作为文化原型的钩沉。“狼”文化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流变脉络的明辨以及现代以来“狼”原型文化意义的复归三个阶段的探讨,论证了《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坛所产生轰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狼”作为文化原型的探索,“狼”文化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流变以及在现代以来“狼”原型文化意义的复归三个阶段的探讨,论证了《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坛所造成的轰动正是由于其迎合了人们潜意识中对“狼”性的渴求。  相似文献   

10.
清末以来的武侠文学,赢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的青睐,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它所刻画的武侠世界契合了“民族心理防卫机制”,包含了积淀在大众心理深处的“英雄”、“智慧老人”和“洞穴”等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