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剥夺政治权利刑(以下简称"剥权刑")是资格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刑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伴随国际社会刑罚的轻缓化趋势,相对于主刑较轻的附加刑的地位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但在剥权刑被得到重用之前,我们看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剥权刑的内容过于狭窄、适用范围不科学、缺少对未成年人特别适用的规定。试从剥权刑的内容、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修改剥权刑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刑罚是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发展与演变实质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刑罚发展与变化的原因与表现都是多层次的,但是整体趋势是从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汉唐刑罚演变特点研究》一书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式,将汉代与唐代的刑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代与唐代的死刑、流刑、劳役刑、身体刑等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而且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走向。其具体表现:刑罚从随心所欲到五刑制度的确立:宽仁慎刑,爱惜人命:德主刑辅,注重教化;慎重刑狱,以防草菅人命。以上几个层面具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慎刑观精神。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对犯罪的打击力度一直过于强硬,在我国现行刑法当中,某些犯罪仍然被视为最为严重的犯罪,配刑制度坚持了“重刑重罚”的原则,最高刑配置死刑。它有偏颇了刑罚正义价值,有悖于刑罚的分配原则,减损了刑罚功能,模糊了刑罚目的,不符合刑罚人道主义发展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5.
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主要体现在适用刑罚时反对重罪轻刑,主张罚当其罪;在诉讼活动中应贯彻“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慎刑原则,防止滥刑;在诉讼程序上要求“明谨用刑而不留狱”,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在法官职业道德上追求公正诉讼,严防偏私。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共谋罪作为一种未完成形态犯罪,主要存在于英美刑法中。共谋罪的设立对打击有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前适用刑法来保护法益,为国家提前发动刑罚权提供了正当性依据,适应了英美国家风险社会犯罪的情势。但共谋罪也具有一定缺陷,其造成的处罚过于提前也存在滥用和任意发动刑罚权的潜在风险。鉴于共谋罪立法利弊兼具,我们应当审慎对待共谋罪立法,并根据我国犯罪态势,扬长避短,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推进我国刑法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笞杖刑以"七作尾数"是元代刑罚制度的一项鲜明特点,关于其形成原因,叶子奇的"饶三下说"尚居主流,也有学者提出了"杖十七说",这两种观点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存在较大疑问。综合大蒙古国立国前后的法律规定及其宗教、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此特点应是源自北方游牧民族集团的"尚七"传统,与元世祖的"恤刑慎罚"立法指导思想存在客观上的契合,相比于唐、宋、金等前代法律,确实存在着刑罚宽缓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慎刑"思想是我国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时期提出的"明德慎罚",成为"慎刑思想"在我国的缘起,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完善,再创设相关的制度,加以完善和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慎刑"思想的指导下,历代多有盛世的时期,古代"慎刑"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慎刑思想的一般概况进行介绍,梳理出慎刑思想的历史演化,核心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对我国现今的死刑复核和疑罪从无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坤 《云南电大学报》2012,14(1):62-66,72
量刑是国家刑罚权实现的重要阶段,在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量刑公正是刑事司法公正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刑事正义的最集中的体现,对于刑事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量刑公正取决于多种因素:在个案量刑过程中应注意坚持量刑的均衡化,实现罪责刑相适应;认真考量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实现量刑的个别化;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主题;审慎判断和对待民意,提升量刑活动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从世界范围看.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厦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刑法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公诉权必然包含量刑建议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个别化要求公诉机关具备并充分行使量刑建议权。量刑建议权在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及诉讼效率诸层面具有较高价值,构建量刑建议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朱熹“以严为本”法律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决主张以儒家三纲五常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严格加强法官公正司法为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坚决反对重罪轻刑,主张罚当其罪,明确提出刑罚“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慎刑原则。朱熹“以严为本”法律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权需要法治的确认和保护,以免受到社会其他公民和国家公共权力两个方面的侵犯.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刑事法治观,既要重视刑法在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也要重视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在刑事法领域的具体要求,它在国家刑罚权与公民的自由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从而保证刑法既能有效地打击侵犯人权的犯罪,又能防止滥用刑罚权侵犯人权.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权,应当慎重适用死刑和注意“严打“中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刑罚理论研究中,报应刑论在技术和价值层面存在一系列理论障碍,目的刑论则在罪刑均衡和社会公平等问题上有失偏颇。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折中说由于没有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报应刑和目的刑进行有效整合,也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前二者的缺陷。从人权保障的高度重新界定刑罚的正当化根据,主张以保障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是刑罚权正当化的根据,刑法不得已原则是践行人权保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肉刑是中国古代早期一种残酷的刑罚,延续千年,而在汉文帝时得以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事件本身也反映出汉初特有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汉初统治者的慎刑思想、"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是废除肉刑改革的催生剂和内动力。同时,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成功历史经验也给当代中国废除死刑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对于死刑改革中政治决策者作用的定位及刑罚改革的立法技术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慎刑"思想是我国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时期提出,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慎刑"思想的指导下,历代多有盛世的时期,古代"慎刑"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里,表示刑罚名称的词语名目繁多.这是因为,在古代,刑罚的命名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有对施刑方式和施刑过程直接描述的,有以施刑时所使用的刑具而命名的,也有许多种刑罚的名称是以其凄惨的结局而命名的,还有以施刑的处所命名的,命名角度和着眼点的不同,使得刑罚命名的理据多种多样.刑罚名称的标词方法也有差异,有专门为刑名构制本字的,这些字的形体构造由施刑工具及施刑部位合成,正显示了此种刑罚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一些刑罚名称是借用其义有所引申的其他语词来标示的.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阶级压迫和斗争异常激烈残酷,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历代统治者都用严刑峻法来宣示其权威,以达到震慑的目的.名目繁多的刑罚名称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罚金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为保障罚金刑惩罚性与预防性刑罚目的的实现,依法确定罚金刑的执行主体至关重要.我国法律规定罚金刑的执行主体是人民法院,但未能对执行机关及有关执行人员作出进一步的规定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执行在实践中的混乱.本文提出罚金刑执行主体改革的若干构想,明确罚金刑执行主体改革的几点目标,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拘役刑是在较短时间内剥夺或限制罪犯人身自由的刑罚。根据刑罚报应理论和刑罚功利理论,适用拘役刑难以使受刑人罪与刑相适应,刑罚的教育改造功能、预防犯罪功能和威慑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在现实中运用也不够广泛,因此,笔者建议废除拘役刑。替代拘役刑的手段包括广泛适用罚金刑,拘役刑易科罚金、缓刑、管制刑,以及改用半自由刑性质的刑罚等。  相似文献   

20.
数罪并罚制度是刑罚具体适用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具体而言,指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按照刑法规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事一罚原则及实现刑罚目的的必然要求.犯罪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否定,刑罚则是通过对犯罪的否定来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本文就数罪并罚原则适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