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2,(4)
何道宽教授是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最早的引介者。该访谈实质上表征了大时代浪潮下学者鲜活的个体记忆与本土学术场域变迁之间的耦合,同时烛照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化的筚路蓝缕和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的蓬勃生机。何道宽教授回顾了彼时引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文化语境,强调了美国三位跨文化研究先驱对其学术旨趣的影响。在肯定了霍尔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的历史定位之后,他认为传播学不能忘记霍尔等人类学家的贡献,更不能消减自身的人文关怀和研究视野。霍尔对人类文化的共性有透彻理解,其对技术的警惕和批判的深刻性在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以及将来技术入侵人类机体和心理的时代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即使个人、群体、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固守的疆域,我们也应该更自觉地高举霍尔“跨文化交流”的旗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打破各种各样的樊笼和囚笼。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路径,基本观点是,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应该以本土跨文化实践中的研究问题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资源来建构跨文化传播的中层理论,而不主张以学科嫁接的方式建构脱离本土实际的宏大理论。文章首先回顾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认为这个领域是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继而论证了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嫁接式知识生产的不可能和没必要,然后以研究过程的图式为基础论证了从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生产中挖掘出能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所用的知识理论资源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从研究问题出发建构跨文化传播的中层理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10):77-8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进入中国学界已近40年,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各异的驯化,并形成了独特话语形式。在此之中,基于外语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与基于传播研究的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术史研究往往视两者差异为理所当然之事,缺乏对其成因的追问。因此,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重新反思"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早期引介过程,探索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通过重新发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引介者、传播研究者与外语研究者在早期引介的差异成因,文章发现,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并非自然产物,而属于学术场域争斗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00-202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类核心期刊中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和分析,发现二十年间我国跨文化传播发展相较上个世纪已更为深入,研究呈现专注跨文化传播本体与构建本土化理论、兼顾开拓多元研究与发展核心议题、指引学术对话由分散转向集中专业交流三大现状.在此基础上亦反思了我国跨文化传播存在的不足与问...  相似文献   

5.
李孟名 《新闻界》2023,(2):77-86
爱德华·霍尔常常被作为“奠基人”角色进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但本土传播学界尚未对他的人类学者身份展开深究。霍尔的思想主张和行动实践并非凭空产生,他任职于美国官方组织外事服务所(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五年光阴,不应“割裂”于时代背景以配合主流传播学术史叙事,或者仅作为线性叙事的某一段历史,实际上,这段特殊的时期牵涉包括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多方主体互动过程,映射了彼时美国人文社会领域科学转向的思潮和学科领域之争,也与霍尔此后的学术选择紧密关联。本文通过知识社会学路径重访霍尔任职于外事服务所这段时期,来“祛魅”理所当然的主流叙事。  相似文献   

6.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城市少年和农村少年两个群体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之中产生了一系列跨文化传播问题。对节目本身而言,媒体在面对城乡少年角色互换产生的跨文化问题应当行使怎样的社会责任?而对整个社会而言,通过研究《变形计》对“衣民工”子女城市入学带来的城乡少年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以反思和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跨文化交流:跨越之名 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发表《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一文,首次提出跨文化研究的范式.1959年,在《无声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中,霍尔首次使用"跨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此书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奠基之作,作者也因此被视为这一新研究领域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8.
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跨文化传播现象发达 什么是文化?美国学者霍尔对文化的定义强调文化的群体共有性,同时,他又阐明文化是通过其所属群体成员的传播活动继承、巩固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一、霍尔理论 霍尔在传播学上最著名也是最广为后人所知的就是他的一篇著名的文章《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译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它的理论基础是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四个阶段。霍尔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为“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并提出另一种方式思考传播过程,即“把传播过程看作是一种结构,几个相互联系但各不相同的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1,(8):69-76
尽管跨文化传播的鼻祖霍尔从未提及"陌生人"这一概念,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实存的"如何与陌生人有效相处"这一核心命题依然旁证了"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思想之渊薮。古迪昆斯特将此概念与跨文化传播的并置开启了众多学者围绕陌生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些以传统移民国家为背景并大多基于陌生人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交往场景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个体身份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陌生人经验已经普遍化的后现代语境下时刻面临失去解释力的风险。对谁是陌生人及如何与之相处的再审视和再思考表明,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超级跨文化交流者似乎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下每一个可能的"陌生人"解决旧困局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赵牧南 《新闻世界》2012,(7):303-304
在跨文化的传播中,特别是在美国传媒的传播领域里,《金陵十三钗》的女性"他者"身份的性别表征受到无视,甚至遭受了被建构的"性"的"神话"。这样的"神话"由何而来?本文认为美国传媒对于传播的"空间"的强权,使得他们对侵入自己空间的弱势文化的可以进行篡改,从而导致了传播的偏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该研究基于对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商品图书出口数据的分析,对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体量规模、地缘特征以及主题类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结合地缘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图书在“走出去”战略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为我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通天塔》为例,浅析非言语语言是如何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并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最后作者对影片中跨文化传播的思考。本文选取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非言语语言的传播镜头以及故事,运用霍尔理论从非言语语言的身势动作、空间距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影片中的点睛语句"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可以映射出作者对跨文化传播的乐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言语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是非常重要,并且呈现积极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时,会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信息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新闻传播,通过新闻传播效果的提高,提升我国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现状的解析,研究提高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运用CiteSpace分析CNKI数据库2003至2022年发表的电影跨文化研究文献发现,文献年度发表量呈动态增长趋势;国内研究者和相关机构存在研究合作不足问题,初具规模的学术团体尚未形成;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由电影跨文化教学、电影翻译,逐步过渡到立足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建议国内电影跨文化研究采用多元合作模式打造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并创新中国特色电影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霍尔,美国人类学家,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霍尔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格罗夫斯,曾任教于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佛蒙特大学本宁顿学院、哈佛商学院、伊利诺理工大学、西北大学等美国著名院校.其毕生研究的理念奠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霍尔在军队中服役,曾到过欧洲和菲律宾.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跨文化传播中,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空间。分析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现实发展状况,探索如何在坚持民族气质的同时使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走向国际,是本文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研究历史、学科发展、理论构建以及研究方法等多重维度详细论述了我国跨文化传播学科构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通过与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对比,在反思我国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学科发展前景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孙晓川 《新闻传播》2013,(6):149-150
跨文化传播不仅仅以国家间文化交流这一种形态出现。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孕育了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但其中也存在着交流、碰撞、融合,这也属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电影的影像传播特点使之具有跨文化传播属性。同时,为了提高传播效果,电影文化工作者还需要进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