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只有基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当前品德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品德教学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欣赏道德智慧的美,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一定会发现其实道德教育真的是别有洞天。一、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学生从记事的那天起,就已经逐步扩大了认识社会的范围,特别在学校生活,在与同学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2.
感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支撑点。感悟,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的内在情感;感悟,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张扬个性;感悟,更可以引领学生多元发展,使得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意向。学生只有切实经历了感悟文本的心路历程,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才能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现场感,就是不离开本体,和本体保持同步。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景性。人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一定场景,场景包括虚拟场景、物理场景、生活场景和心灵场景。作为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成效离不开学生在现场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生动丰富的"场"中,才能有所感悟、体验、发现、启智。如何实现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4.
感悟,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心智活动,是一种情理交融的心灵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真实的体会,才能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心灵相互沟通碰撞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生命体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多元感悟,进行感悟教学,引导学生用灵动的思绪去触摸文本里的鲜活世界,感受文本中那跳跃的生命,在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获得对文本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我们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他们懂得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襄樊市大庆路小学邹艳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为学生提供心灵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获得心灵的独特感受,才能真正听到学生心灵的歌声。一、为学生提供心灵体验的空间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课堂上要求学生亦步亦趋,"配合"自己详尽而死板  相似文献   

7.
生活需要真诚的感悟和体验,而感悟和体验需要引导.潜藏在孩子们心中的人类永恒情感--感激、同情、敬畏、亲情等,需要教育去及时唤醒.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与生活世界、人的心灵世界的联系最为广泛而密切,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体验引导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9.
罗淑冰 《师道》2010,(2):39-41
生活需要真诚的感悟和体验,而感悟和体验需要引导。潜藏在孩子们心中的人类永恒情感——感激、同情、敬畏、亲情等,需要教育去及时唤醒。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与生活世界、人的心灵世界的联系最为广泛而密切,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体验引导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这样才能使课堂高效.教师要在质疑问难中唤醒学生的精神诉求;在情境创设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人为本,唤醒学生的个性表达.总之,要在平等的师生对话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让言语和能力双提升,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  相似文献   

12.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建立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唤醒自我、深入感悟、沟连生活、丰富表象等策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这样才能使课堂高效。教师要在质疑问难中唤醒学生的精神诉求;在情境创设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人为本,唤醒学生的个性表达。总之,要在平等的师生对话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让言语和能力双提升,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  相似文献   

16.
写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外部的生活,而是回归到每个独特生命个体中的内心的发现,写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眼睛,而是敏锐而乐于发现生活的心灵。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回味与记录便是取决于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独有的心灵感悟。写作是一场生命的言说,只有引导学生回归心灵的发现与探索,通过体察内在语言,捕捉内心的变化,才能不断地丰满生活中各类相似的生活场景,才能书写出属于每个生命个体独一无二的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切实经历了感悟文本的心路历程,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给学生创设和营造心灵感悟的条件和空间。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就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一、品词析句,在品评中感悟对文本中词句的比较、揣摩,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主要方式。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塑造美好的、丰富的、善于感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学生的作文园地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一、积累、调动生活体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感受才会丰富。这就要引导学生给自己一双慧眼,“赶快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自己的眼睛、用细腻的心灵去发现生活的无限丰富与美妙,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另一方面,还应努力培…  相似文献   

19.
张常清 《教师》2012,(27):62-62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表面,用“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培养和练就。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血液,书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