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今年高考作文因题目牵涉到"诗意话题",比如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北京卷:《春夜细雨》;湖南卷:《诗意的生活》;江苏卷:《怀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秋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由此引来批评不断。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汇》2007,(8):13-14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品读(春夜喜雨)》《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诗意的生活》《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季节》……面对这些“富有诗意”的作文题目,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是在鼓励学生做诗呢,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呢?  相似文献   

3.
6月7日,国内约950万考生参加高考。7日上午考的是语文,作为一名与文字打交道的人,笔者自然格外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随着各地高考作文题的渐次公开,一丝丝沉重不免涌来。且看今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全国卷I: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北京卷:春夜细雨;湖南卷:诗意的生活;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江西卷:二选一  相似文献   

4.
单士兵 《云南教育》2007,(10Z):10-10
随着今年高考语文考试尘埃落定,各地的作文题陆续走进公众视界。今年的高考作文可谓一片“诗意”,比如全国卷的作文题就在讨论“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此外,湖南题为“诗意的生活”,江苏题是“怀想天空”,浙江则是“行走在消逝中”,而山东则更迷离,就叫“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相似文献   

5.
耿银平 《云南教育》2007,(6X):36-37
今年高考作文因题目牵涉到“诗意话题”,比如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北京卷:《春夜细雨》;湖南卷:《诗意的生活》;江苏卷:《怀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秋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由此引来批评不断。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出来,照旧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乐于将各地的作文题目放到一起,以便在比较中发现时代的印迹.   看看今年的高考题目: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Ⅰ);春夜细雨(北京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一生与一步(四川卷);怀想天空(江苏卷).……  相似文献   

7.
孙犁是一位真性情作家。他用清新的语言、诗意的情节,真实深刻地为广大读者呈现了特定时代的一群平凡质朴却又卓尔不群、嬉笑怒骂却又热爱生活、偶有失意却又坚毅进取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芸芸众生存活于世,各具情态: 有人活得像诗。他们忘却世俗的喧嚣,简化理性的纷繁,固守小资的执拗,满心都是阳春白雪,满耳都是高山流水,满眼都是海市蜃楼,但桃源望断,往往物奴满眼,却找不到灵魂休憩的诗意处所,只得裹挟在亦步亦趋的洪流中,惆怅迷茫,失意哀叹。  相似文献   

9.
痛失田园——读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寻找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心情就和“田园”无关。什么是“田园”?汉语字面的意思是田地和园圃,但不是泛指农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诗意的表达。如果田园寓意农村,就是从城市生活的角度———尤其是从对城市充满无奈和失望的角度———所表达的诗意的农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诗意?但谁都知道,这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失意和逃遁的归隐。然而霍华德并不是想表达诗意或者失意。我想,这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化造成的误会。因为霍华德最初的设想就是非常“入世”的。1898年10月,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在他勾绘的三磁铁图中,他非常明确城市与乡村(农村)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城市———乡村磁铁”。城市—乡村(town-country)并不是城市和农村的简单组合,而是“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别看这段描述有些诗意,他对实现城市—乡村的途径能一下抓住要害:“城乡之间的最显著差别可能莫过于使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因为...  相似文献   

10.
徐俭 《考试周刊》2014,(77):20-20
<正>埃德加·李·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1869-1950年),美国诗人。他的《匙河集》(Spoon River Anthology,1915)是一系列短小的自由诗体独白,据称是从伊利诺伊州某小城墓地的碑铭上摘录的。这些诗传达出了在沉闷压抑的现实中倍感失意的男男女女内心深处的思想。笔者尝试品读他的诗:《乔治·格雷》,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意,先看英文原文:George Gray  相似文献   

11.
算术人生     
人在旅途,能够“一路绿灯、一帆风顺”的极少。从记事起,人就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喜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之汁,苦不堪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生的长河中,曲折、挫折、磨难往往多于坦途、顺利、成功。如果不善待挫折和失意,终日烦恼、怨愤,被失意所击倒,久而久之,必然劳其心志,伤其体魄,贻误大事。高考落榜、下岗失业、找工作无果、事业无成、求爱遭拒、婚姻破裂……失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如何面对失意。一次失意,如同品尝一杯人生苦酒,也是对人生的一次严峻考验。尝过一回苦辣,历经一次考验,犹如跨…  相似文献   

12.
曾在日复一日的"传道授业"中,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成为一个匆匆的行者,不再与书为伴,生活失去了诗意与激情,变得心浮气躁。走进书里,感受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体验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失意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领略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气概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胸怀。享受着书籍带来的阳光、雨露,生命得到舒展,生活为之充实。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诗意发展的基本策略是:加强诗情熏陶,促使自己在"自然诗意"、"社会诗意"、"个人诗意"的三重转化中成为诗意的栖居者;加强诗思训练,促使自己在"工具智慧"、"人文智慧"、"符号智慧"的综合发展中成为诗意的导引者;加强诗语积淀,促使自己在"专业理想"、"专业情意"、"专业自我"的整体发展中成为诗意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诗意发展的基本策略是:加强诗情熏陶,促使自己在"自然诗意"、 "社会诗意"、"个人诗意"的三重转化中成为诗意的栖居者;加强诗思训练,促使自己在"工具智慧"、"人文智慧"、"符号智慧"的综合发展中成为诗意的导引者;加强诗语积淀,促使自己在"专业理想"、"专业情意"、"专业自我"的整体发展中成为诗意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5.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面对失意     
人总是要面对失意的。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工作和学习。你都必须面对失意的考验。纵观古今,曾经失意之人不胜枚举。司马迁在监狱中著就了《史记》,曹雪芹在家道中落时完成了千古名著《红楼梦》,贝多芬在极度贫困中创作了不朽音乐《生命交响曲》,邓小平有三起三落,连十四岁的王勃也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深沉感慨。朋友,也许现在你正处在失意当中。面对失意,我们根本不必在放在心上,因为它是有许多好处的。失意好。失意催人成长。失意时,我们不被关注,不被重视,没有了得意时的被人恭维和吹捧,没有了推不…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71):20-21
我国经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星海。在经典诗文的熏陶和感染下,能汲取中华优秀文化,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提高鉴赏力,从而进入诗意的境界。为让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以最感性快捷的方式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素养,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诗意环境;立足课堂,感受诗意教学;活动促进,尽显诗意风采,让孩子的童年浸润在诗意中。  相似文献   

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一种隐逸情结。侠客们离开江湖有种种缘由,无论是对江湖的厌恶,还是失意而去,都与侠客们对个体自由的渴望及对情的追求有关。侠客们的归隐与中国传统道家的主张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隐逸侠客的塑造,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以及诗意的生存追求。  相似文献   

19.
龙在曹植的作品中出现多次,其在赋、表、诔等文体中均有对龙的描写,大部分具有象征意义,有的象征德才兼备的人,即德才兼备的龙;有的象征着曹植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即政治失意的龙;有的象征着渴望成仙的人,即向往神仙世界的龙;还有带有龙字的名物。这些龙意象表达了曹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雪趣     
张敏 《山东教育》2005,(8):59-59
写雪的时候,我忽然想到雨。雨和雪相比,可能更多的人会喜欢雨。有诗意的人往往走入蒙蒙雨雾中寻找纷飞的思绪:生活恬淡之人则喜欢泡上清茶一杯,于窗前静听雨打芭蕉的幽响;失意凄苦之人则喜用雨打残荷的意境来排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在人的眼中,雨是最懂得人情的。难怪在文人的笔下既有那“听听那冷雨”的悠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