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华 《北京档案》2014,(4):52-54
正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但直至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治丧委员会才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即奉安大典)。今年时值孙中山先生奉安85周年纪念,特披露珍藏的《总理奉安实录》一书、纪念章和若干老照片,回顾当年往事,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印发《总理奉安实录》在奉安大典礼成后不久,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以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伧、于右任、孔祥熙为委员,指定张西曼(一说为梁寒  相似文献   

2.
《总理奉安实录》是孙中山纪念馆于2004年征集到的一本珍贵的史料书籍,装帧精美,保存完好。目前,此线装珍藏本存世甚少。  相似文献   

3.
正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3月14日,非常国会议员在参议院开会,决议:照国葬条例第一条第一项,先生有大勋劳于国家,应举行国葬[1]。1929年春,中山陵主体工程完工。6月1日,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这场盛大的葬礼带给南京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中山陵、中山大道、中山码头、中山门,这些都是南京人熟知的"奉安记忆"。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奉安记忆"——《总理奉安  相似文献   

4.
东南大学材料系教授刘友鹏的父亲刘孝望于1929年亲历奉安大典,曾多次对他谈起孙中山先生及奉安大典这段历史。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在风景幽雅的中山陵青年中心,伴着轻快的音乐、淡淡的茶香,75岁高龄的刘友鹏教授缓缓道来,为我们揭开记忆中他父亲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情形及此一经历对他父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紫金山之所以雄伟,是因为这里长眠着伟人孙中山。如今,亲历中山陵兴建过程、见过孙中山奉安大典、见证中山陵园整个历史的人很少很少了。仇良炬老人就是仍健在的、亲历孙中山奉安大典和见证陵园历史的老人。仇老80年代初退休后,一直在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史志。2005年初,我们专程去他家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6.
<正>1925年3月12日,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溘然长逝。1929年5月29日至3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公祭,6月1日行奉安大典。从孙中山逝世到入土为安,历时4年多,期间颇多曲折。今年适逢孙中山先生奉安85周年,笔者查阅相关报刊书籍,特采撷当年发生在北京铁狮子胡同与南京中山陵的一些往事,以缅怀一代伟人。抱憾铁狮子胡同1924年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  相似文献   

7.
9月10日,由复旦大学历史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等共同主办的民国人物的再研究与再评价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一批胡佛研究所藏民国珍档首次向公众披露,包括被称为奉安大典的孙中山葬礼的录影带。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副院长理查·苏飒在主题演讲中,披露了许多涉及近代中国重要人物的历史档案、照片及视频。其中,奉安大典录影带记录了1929年6月1日于南京举行的孙中山安葬典礼影像。数十名扛夫奋力将灵榇抬上中山陵,孔祥熙等多位民国知名人士出席。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实录     
实录是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帝王一生的大事记。中国纂修实录始于南北朝,唐以后相沿成例,但保存最完整的是清实录。 一 清实录的纂修机构和官员 清朝对纂修实录十分重视。每届嗣君即位之初,即降敕纂修大行皇帝的实录。每朝实录的编修。照例设有实录馆,专门负责实录纂修事宜。实录馆为不常设机构,书成即撤。实录馆址,在清代前期,历有变更,至嘉庆四年,修高宗实录时,始将紫禁城内咸安宫后殿,即清字经馆,固定为实录馆办公处所。实录馆设有监修总裁官,于学士内钦点。设满、汉总裁,  相似文献   

9.
六月十三日晚,金陵之声电台的《大江南北》节目里广播了一篇纪念孙中山奉安大典六十年的专访:《访孙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范良》。文中说到建国后朱德副主席等谒  相似文献   

10.
实录性新闻最先是由穆青提出的.在1989年11月,穆青在其文章《多写实录性新闻》中提倡大家要多写实录性新闻。可是。穆青为什么要提出多写实录性新闻?穆青提出的实录性新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清实录》是记载清朝历史的重要编年体史书。清朝重视实录修纂,新君即位后,都要设立实录馆,纂修前代皇帝实录。按清朝实录纂修制度,《清实录》形成多个版本,依装帧和开本,分为小黄绫、小红绫和大红绫3种。小黄绫本是进呈皇帝御览的本子,经皇帝御览改定后,作为缮写4份红绫本的母本;小红绫本2份,一藏乾清宫,一藏内阁实录库;大红绫本2份,一藏皇史宬,一藏盛京。除盛京藏《清实录》仅有满、汉两种文本外,宫藏《清实录》均有满、汉、蒙三种文本。前人已对《清实录》的版本、内容、价值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究,尤其是谢贵安的《清实录研究》一书,对《清实录》进行了全面、细致和深入的研究。但就皇史宬藏《清实录》来说,其存放、补缮及"紫绫本"问题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正>《清实录》或称《大清历朝实录》,是记录清代历朝皇帝执政活动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编修实录系延续唐以来旧制,《清实录》的编修自清太宗皇太极始,此后凡承嗣皇帝即位,均依例开设实录馆,为前朝皇帝纂修实录。实录以各朝皇帝庙号、谥号命名,如康熙朝实录名为《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清实录》的编修主要依据谕旨、题本、奏疏、起居注等原始资料,采用干支纪年,按时间顺序逐条记述皇帝的施政大事、日常活动,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旗务、民族、外交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详尽,是我国现存历代实录中最完整的一部。  相似文献   

13.
档案材料是清历朝实录纂修的主要依据。实录馆借助政府权力,在史料征集方面享有诸多便利,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内阁大库、皇史宬及中央与地方各级官署的文书档案资料,实录馆官员都有权调阅。大量一手档案资料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清实录》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12,(5):77-77
据3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12全国两会记者会实录》、《2012全国两会热词录》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012全国两会记者会实录》以实录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全国两会记者会实况,收录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实录10篇。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2012全国两会记者会实录》《2012全国两会热词录》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012全国两会记者会实录》以实录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全国两会记者会实况,收入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实录10篇,包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十一届全  相似文献   

16.
<正>《清实录》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体大事纪,是经过整理编纂而成的清代官修文献,记载皇帝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活动或事件,为清史研究的基本史料。清代沿袭旧制,新皇帝即位后即临时开设实录馆纂修前朝实录。清代12位皇帝,有11位编纂了实录,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仅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的人员完成了《宣统政纪》,虽未用实录之名,但体例与实录无异。  相似文献   

17.
《宣宗成皇帝实录》编纂有较严密的条规,它使实录编纂制度化、常态化;在章程草定和体例创设方面,主要出自杜受田和赵昀,而赵昀出力尤多.宣宗实录馆从纂修工作需要出发,先后设置了监修总裁官、总裁官、副总裁官、提调官、纂修官、收掌官、校对官、翻译官、誊录官,他们各司其职,保证了实录的顺利纂修.《清宣宗实录》在史料采集和人员赏叙方面有自己的健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清史研究和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历史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研究明代、清代的历史比研究历代的历史有其优越的条件,这是由于明代、清代的《实录》都保存下来了。明清以前的《实录》已大都亡佚,只有唐《顺宗实录》保存了下来,宋《太宗实录》只残存八卷,惟独明清的《实录》全部都有。研究清史比研究明史条件更好,不仅有《实  相似文献   

19.
<正>清《实录》是清历代皇帝在位时的大事记录。乾隆皇帝重新(?)校前五朝实录,书成后誊送盛京宫殿(沈阳故宫)尊藏一份,后嗣皇帝每缝实录告成后均循例送往盛京崇谟阁贮藏。沈阳故宫曾藏有清代11朝《实录》,目前与《宣统政纪》(虽不用实录之名,但体例则与实录无异)一并保管于辽宁省档案馆。鸦片战争后侵入中国的西方各国急需了解中国的过去,寻找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清沿前制,新皇帝嗣位,即开设实录馆,为前任皇帝纂修实录。每朝实录告成后,例须缮写正副本5份。依装潢及开本大小,可分为大红绫本2份,小红绫本2份,小黄绫本1份。东北乃满族龙兴之地,为示尊祖,乾隆以降,例将一份用满汉两种文字誊录的大红绫本《清实录》送至盛京①庋藏。实录作为专门记载皇帝言行与朝章国故的官修史书,地位十分尊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