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体转化为动体是文章建构主体静动互化的常用辩证技法之一。静体转化为动体,其一,建构主体常借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和飞动式的建构技法来完成。其二,建构主体将静止的对象流动化,使静止的对象赋予动态感,静物动态化的审美效应诉诸于接收主体,其审美感觉上似是静物的活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结合描写体语篇的特点,在汉英描写体语篇语域对应语料库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汉英描写体语篇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子在语篇小句中的实现扣各自的分布规律.结论是:英语客体描写体语篇及物性的非标记形式为关系过程,背景描写体语篇是物质过程:而汉语客体描写体语篇和背景描写体语篇的及物性都以物质过程为非标记形式.  相似文献   

3.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4.
莆仙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来源于处所词,这是吴语和闽语的共同特征.但莆仙方言的这两种体标记来源于处所代词"即、许",而不是方位后缀或动介词,这又不同于吴语与闽语的其他方言.本文先描写莆仙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特征,然后结合吴闽语其他八种方言的资料,分析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的语法化序列,从而观察其演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周子之学可概之为“希圣”之学.其“希圣”之学的根本宗旨在使道德由外在的制约规范变而为个体的内在要求,故其有深刻的心体论基础.“幾善恶”,即以思之功落实于“幾”上,洞见“幾微”,化除“幾恶”,思而纯其心体,仁义中正之性得以显现,从而使道德实践之主体终归于善;这正是周子“希圣”之学的价值取向所在.从周敦颐的整体理论体系看,无欲则“静虚动直”的主张非常重要,它是以“诚”体为核心的逻辑结构中的基础.人性的力量始于此,通过无欲的修炼,达于“静”的自然本性,归于诚的最高境界.因此无欲以学圣,是周子《通书》之大旨.周敦颐将主静作为修身的基本原则,以“中正仁义”而达至“立人极”为其核心内容.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为:静虚而动直,动直则廓然大公,公之极则“溥”,即周遍而无所不及.修养至此,可谓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6.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反衬是烘托的基本形式之一,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东西来衬托。从衬体与主体的关系而言,反衬主要有动静反衬、虚实反衬、景情反衬、色彩反衬、远近反衬和大小反衬等六种形式。一、动静反衬动静反衬主要指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反衬出静态。最有名的当属“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南朝诗人王籍《人若耶溪》中的名句,噪亮的  相似文献   

8.
心静     
静,有时也称安静、宁静。它有多种含义,某个地方没有声音,可谓静;动的反义词也称静;而这两种静是可视的或容易被感受到的。其实,这世上还有一种不容易感觉到的静,那就是心灵的安静,我们可以称之为心静。在这个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的追求日趋多元化,心灵愈加躁动不安。留住宁静,守住那份真诚、善良和纯洁的心灵,已成为当今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找回自己那颗安静的心吧。在这浮躁的尘世间,这颗安静的心或许在某个角落里,已经被灰尘积压多日甚至多年。当你找到她时,或许她还完好无损,或许她已是千疮百孔,但她是属于你的,她是你拥…  相似文献   

9.
电视摄像是指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摄像画面的构图时需要注意许多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动与静、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以及画面要均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浅谈景物描写的动静搭配汪岚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把动景与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来说,静要依靠动来体现,动又要靠静来衬托,这样就能使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所描绘的景物也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动静搭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静为动。...  相似文献   

11.
论元和体     
以白居易、元稹为中坚的中唐诗人在唐宪宗元和年间 ,针对诗坛颓风 ,革新诗体 ,形成“元和体”。但人们对于元和体历来评价不一 ,差异很大。评价的差异源于对元和体内涵认识的差异。要论定元和体的价值 ,就必须首先限定元和体的内涵。元和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性、精细的描写和语言世俗化的特征 ,它是中唐多难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进行体和一般体语义的不同为依据 ,区分在意识流作品中哪些是从人物的视角描写的和哪些是从作者的视角描写的。文章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中 ,以进行体形式所呈现的事件是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视角传达的 ,而且同其前文叙述现在时再现的人物言语和思想所采用的视角是一致的 ,进而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探讨进行体、叙事视角和连贯的关系并说明进行体的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三体互动”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即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主体之间的互动。在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三体互动”,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中动态景物的描写与静态景物的描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他们是好朋友,就想让同学们描写景物时,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看到的景物描写得更美,更能吸引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缅语动词的体范畴作出定义,并就体的语法意义和形式进行描写分析,归纳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描写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安义方言的进行体进行了考察,主要介绍了进行体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及其用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描写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安义方言的完成体进行了考察,主要介绍了完成体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及其用法。  相似文献   

19.
宿松方言中可以用作动词体的成分很丰富,其中的"着[tο0]"和"倒[tau0]"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宿松方言持续体标记"着"和"倒"的描写、分析,发现"着"是纯体助词,其本字是"着";"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部分已经虚化作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助词,由此进一步证明,现代汉语中的体标记大多是从词汇手段虚化而来。动词体成分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亮点,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0.
杜维明先生于1985年提出"体知"概念,以诠释不同于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两分的现代知识论的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个体的审美无疑是一种身心感知的过程,单单靠逻辑分析与现象描述并不能完成美感之体验与境界之升华,这就需要"体知"与语言之结合,亦可以说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结合。将体知应用于审美教育,能使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二元关系之超越,真正在实践中实现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大众审美教育的质量,予人们发现美的眼睛与感受美的心,在生活如此喧嚷浮躁的今天,给人们以心灵的憩息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