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博涵 《文化学刊》2008,(4):137-141
在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产生了近代学校教育。音乐教育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所音乐教育社团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萧友梅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投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也培育了大批对中国音乐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从萧友梅所创办的最早的几所音乐院校的概况以及在教学中采取的进步的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萧友梅不仅在当时的音乐教育中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而且也对后来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在现代音乐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下音乐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赵岩 《文化学刊》2011,(6):60-61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是有韵律的声音,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绚丽多彩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音乐的共鸣构成了美妙的音乐文化。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中十分重要,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作用下弘扬。教学内容与文化相统一,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当今社会民族音乐文化并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陈永梅 《职业圈》2007,(9S):87-87,8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在现代音乐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下音乐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广雅书院是晚清两广总督张之洞1888年于广州创设的书院,以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吸纳西学内容,发展成一座既研习传统经学,又兼习西学的新式书院。广雅书院经历了从书院到西学堂、高等学堂等形式历程,以"通经以世用"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开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广雅书院在清末的教育沿革创新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经世致用、务实趋新的教育思想以至对今天现代高等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梳理其现状的基础上,从音乐文化品牌的形成、产业发展、民众文化素养及音乐教育发展等方面阐释了其传承的积极意义,进而从理念创新、资源挖掘、领域拓宽及市场经济等方面探索了传承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方面有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特别是高师声乐教学要走出模仿音乐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建立和形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多种技能,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多样化、授课形式大、中、小课相结合,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教学模式,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育教学的理想规范。  相似文献   

10.
当今,我国的家庭音乐教育倾向于功利主义色彩,这势必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章从价值观角度,对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导向、理念价值导向、内容价值导向、形式价值导向等四方面进行探讨,以使家庭音乐能促进儿童和谐发展、民族文化能得到健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当今,我国的家庭音乐教育倾向于功利主义色彩,这势必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章从价值观角度,对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导向、理念价值导向、内容价值导向、形式价值导向等四方面进行探讨,以使家庭音乐能促进儿童和谐发展、民族文化能得到健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当今,我国的家庭音乐教育倾向于功利主义色彩,这势必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章从价值观角度,对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导向、理念价值导向、内容价值导向、形式价值导向等四方面进行探讨,以使家庭音乐能促进儿童和谐发展、民族文化能得到健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球化潮流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寻求本国文化资源已成为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乡土音乐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从全球音乐文化角度出发,根据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乡土音乐的文化身份以及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等内容,针对乡土音乐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枫桥经验"成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典范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仁爱""和谐""礼治"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的柔性引导作用。剖析"枫桥经验"的文化内涵可以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彰显出的现代价值。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确立文化自信,并且提升文化建设的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5.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隶属于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更多沿袭了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注重学生音乐学科素质培养的倾向比较普遍,学生教育素质现状堪忧。而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把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素质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音乐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为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它颠覆了传统音乐技术的统治地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科学技术进步与音乐艺术衰退的历时性分析的视角,管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生存问题,指出这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传统音乐文化面对科学技术现代化消极盲从,丧失了音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高专音乐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中小音乐教师,是担负着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分析了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五提前",提出了高专音乐教育不仅要重视技术技巧专业训练,更要注重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代所具有地标的类型属性和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异同。结论显示: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和多元复合性演变,并且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着关联。结论以期揭示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建设规律,为当代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中国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现代城市中的转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浅议“新民乐”与民乐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乐坛上兴起了一股“新民乐”浪潮,根据中央电视台四套《新民乐》栏目策划人王康宏解释:凡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加上现代理念和手段制作,可以推广流行的音乐即新民乐。一些“新民乐”音乐会主办者给它的定义是:新改编、新创作、新挖掘、新组合、新理念等传统音乐形式之外的,融合现代意识和现代演绎手法,同时又能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血脉相通的民乐形式。其音乐元素不仅是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  相似文献   

20.
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教改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标”的试行让工作在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陷入思索。如何适应新时期音乐基础教育的变化,对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进行改革,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工作者只有不断合理优化课程体系,精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才能使其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钢琴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