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屈原“发愤以抒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愤”就是“怒”吗? 有人提出“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屈原《九章·惜诵》开篇就提出“发愤以抒情”,可以说概括了屈原诗歌创作的总特征。屈原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而情因愤生,他的作品强烈的悲剧美感力量源于一个“愤”字。对这个“愤”作何  相似文献   

2.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屈原》第五幕中的一节。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屈原在历尽侮辱迫害,几乎“临到了要发狂的境界”时迸发出的强烈的闪电雷鸣。屈原是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历尽坎坷。在《屈原》一剧中,作者就以屈原生活的一天概括了屈原的一生。在这一天里,屈原遭受了种种严酷的打击:南后诬陷他淫乱宫廷:群众为他招魂的愚昧行动,加深了他的屈辱之感;他虽为楚  相似文献   

3.
屈原与和他基本同时的庄子,共同为楚文化的代表,在楚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一在散文一在诗歌领域,共同开创了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但二者相比之下,各有着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巫风的影响,在屈原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屈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非神即巫,他们总是神的仪容,巫的打扮;披香草,带长剑;饮坠露,餐落英:卜卦降神,  相似文献   

4.
试题评价2011年江苏卷在突出对语文素质与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的基础上,继承了往年在选材上关注时代的优良传统,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弘扬时代精神和人文性,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选文体现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导向。小说主人公(澹台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作品对不同学生展现出来的不同人性的刻画,展示了作品对人性深度的宽广理解与深刻挖掘。所选篇目是名家的作品。这呼应了新课改的选修课程设计带来的教学内容的变化,旨在引导考生重视选修课程,开拓阅读视野,追求人文性、文化味,关注与理解不同风  相似文献   

5.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灵均,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六十多年的岁月中,经历了严峻的政治斗争,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代表作有长篇抒情诗《离骚》、《天问》,抒情组诗《九歌》、《九章》。这些诗歌表达了屈原为追求进步理想的斗争意志和激情,从不同角度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且不说他的诗歌怎样影响后代,直到两  相似文献   

6.
出身与地位的不同,造成了屈原和宋玉作品在气势上的差异;人格魅力的不同折射出二者笔下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人品志趣的不同,使两人笔下的女性形象大相迥异;不同的个性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作品侧重点的不同。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屈原和宋玉在出身、地位、人品人格、志趣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虽然同为楚辞代表作家,作品却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屈原作品的研究有两千多年历史,直至今天为止,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屈原作品的内容是什么;屈原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没有人能够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屈原作品属先秦时代文献,先秦时代的文字是用来记事的,没有纯文学作品的存在。后人没有按照先秦文字组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去读屈原作品,才读出一些荒谬的神话内容来。  相似文献   

8.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龚恒翠 《甘肃教育》2011,(10):64-64
悲剧美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悲剧作品中,从屈原的悲愤投江到祥林嫂的悲惨死去,无不彰显着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丑、恶的否定,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观和健康人生观的极好教材,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一、《屈原》的思想成就1.成功地让历史剧发挥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作品突出表现了楚国内部面对秦国的侵略所展开的“合纵”与“连横”的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屈原所代表的是联合抗秦,保全楚国独立路线;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南后郑袖所代表的则是投降主义路线),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秦国奸细张仪与楚国的投降派郑袖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鞭挞了楚怀王的昏庸、腐朽和专横,控诉了他对屈原残酷的政治迫害。所有这些描写,既符合我国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一、善取舍,巧安排课堂教学要组织成功,能留出“空白”,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写好教案。备课,既要紧扣教学大纲悉心研究教材,同时还得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对大纲、教材、学生都十分熟悉、了解,备课时才能做到对将要讲授的内容善于取舍,重点、难点突出。我在教《涉江》一课时对此深有体会。一开始我考虑到《涉江》是屈原“楚辞”体作品,在这课之前,学生还没有学过屈原的作品。因此,我在备课时查阅了屈原的资料、“楚辞”的资料。我想,学生只要充分了解屈原及“楚辞”作品的特点,我再对文章进行串讲、分析,学《涉江》就不成问题了。在一个班我用了三节课的时间按课前设计进行了讲解。出乎我的意  相似文献   

12.
读屈原的作品《涉江》,总能给人以结结实实的震撼。那种对信念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对沉重打击的顽强承受,对祖国前途与命运的深深的忧思和眷顾,这一切自然地突现了诗作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风貌:峨冠长铗,忧郁地行吟泽畔。如何把握本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流走,精神底蕴,这是我们在阅读该诗过程中应该侧重的。  相似文献   

13.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4.
《辨骚》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辨析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的一篇专论。在刘勰之前,汉人刘安、班固、王逸、刘洵、杨雄等对屈原的作品,都进行过评论,但见解不一。而刘勰,一方面指出他们“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另方面,又把屈原的作品与儒家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和对照,在具体分析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艺术创造性、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文学见解。因而,读一读《辨骚》这篇历史上评论屈原作品的重要论文,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屈原的作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刘勰的文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媒人"意象。这一意象建立在遵从周礼的基础之上,以思君念国之情为本,表现了对明君贤臣的强烈诉求。"媒"的不可求托也使得个性狂狷的屈原心理矛盾不断深化,最终选择沉江殉志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典名著屈原辞中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屈原和浮士德相比,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也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以毕生精力探索  相似文献   

17.
怎样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对教材中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法学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唐江老师讲授的《生命的意义》是一堂乎新课标、新理念的示范课,对诵型课的上法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生在初步理解主人公感情的基础诵读,通过诵读深入体会主人公感情,以期与主人公产生感情上共鸣,最终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堂有新、有示范意义的课。它改变了以往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门槛》一课,教师主要让学生过协作诵读来感…  相似文献   

18.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屈原一篇自传体抒情长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抒情诗,凡三百七十三行,二千四百九十个字。这篇作品真实地记述了屈原悲剧的一生,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突出地表现了他坚持真理、追求理想的崇高品质,强烈地控诉了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全诗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放射着时代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者,他的富有特色的楚辞体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另一个源头,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在西方有一位对西方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家朗基努斯几乎和屈原生活与同一时期,他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论崇高》,描述了伟大作品必备的五大特点。对照两者的作品和理论就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朗基努斯对崇高的描述竟然与屈原作品不谋而合。屈原的作品正是朗基努斯笔下崇高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