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一直在影响着目前文学的发展.其凭借着独特的地理视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心路历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重构,为读者贡献了更为细致的地理空间思维,并将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更加饱满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试图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角度来分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地理空间构造.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了大量笔墨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以善于抒写人性而著称。沈从文写人性,并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汹涌澎湃的激情,他常常是平静地、朴实地描写一般人的生活,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把人性中最动人和最美好的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催人泪下。《菜园》就是沈从文这类作品中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对这部作品在表现人间母子情深和美丽人性方面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长河》的叙述视角的分析,表明沈从文作品中呈现的“反现代性”姿态,并剖析这种姿态与他的精神根源——道家哲学思想的联系,从而证明沈从文小说《长河》的意蕴深刻。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通过《边城》等作品塑造了诗画般的"湘西世界",大力歌颂中华民族积淀的原始文明和自然文化,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在他精心打造"湘西世界"这个世外桃源时,又似乎有意识地在这里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和灾难,并且费尽心思地花大量的笔墨描写"砍头"这种残忍的刑罚。这表明作家虽然非常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是他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所暗藏的危机,于是通过描写"砍头"这种残忍的刑罚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忧虑,借此来批判"湘西世界"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5.
很多评论家将沈从文视为湘西文化的代言人,然而沈从文的作品不仅充满那种朴实无华的原始生命情怀,更是洋溢人性光芒的土地上人生悲剧的有力见证。短篇小说《菜园》完成于1930年,是沈从文早期的作品,悲剧性的结局使人物生命意识的展示瞬间升华,客观冷静地叙事态度又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不管《菜园》的主题是政治还是人性,文中闪耀的原始性的生命意识确实让人回味无穷,美好自然与现实世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的张力使文本的文学性又多了一层韵味。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人们交口赞誉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是,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的思想基础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至于认为“沈从文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下)》),或把他贬成“说故事的人”(苏雪林:《沈从文论》),或对某些作品的主题感到“捉摸不定”(高云:  相似文献   

7.
《水云》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是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研究沈从文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水云》中传达的沈从文对人生的看法、自我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解读沈从文其他作品的钥匙。文章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水云》,展示关键符号的魅力,解读沈从文的别样世界。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边城》主旨的探讨,论者很少从《题记》的角度进入,谈及沈从文的创作观,特别是生命观时,论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题记和文本内容探讨作品的主旨:爱和死亡;其二是阐述沈从文的创作观,主要围绕创作观的核心问题:为何要创作的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是为了生命。生命以三种形态展开:健康的生命,自由的生命,审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会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一些作品把这种歌会绘声绘色、逼真生动地呈现出来,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便是其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有的研究徐志摩或沈从文的著作,把徐志摩说成是沈从文第一篇作品的编辑。这是不确的。据现在能够证实的材料,沈从文第一次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作品是署名“休芸芸”的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文刊于《晨报副刊》第306期(1924年12月22日),此后便不时有散文或诗作在《晨报副刊》发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的《边城》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感受其在叙述风格,表现手法,作品中所透露的人生态度以及中西文化对人性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和两者在人物心理的描写及作品的精神内核等方面的相同之处,近一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的《边城》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感受其在叙述风格,表现手法,作品中所透露的人生态度以及中西文化对人性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和两者在人物心理的描写及作品的精神内核等方面的相同之处,近一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所致力建构的理想生命,是在"生活--生命"这一构图中呈现的.对这一理想生命的探索,则主要体现对"美与爱"、生命与自然等抽象观念的建构上.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生命观,表现出一种超越意识.他独具眼光地意识到人类目前的生存困境,并为解决这一困境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一生著述丰厚,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不仅充满了湘西神秘色彩与田园牧歌气息,在艺术特色上也是风格独具。《龙朱》作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之一,基本可以代表同一时期沈从文作品的写作风格,通过对《龙朱》的分析,可以较好地体会沈从文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6.
据中工网消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的最新文集《中国人的病》日前面世。该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社会与人生的作品,编选视角独特,所选文章均具代表性。沈先生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宏阔的社会主题和悲悯人生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17.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湘西这个孕育着楚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他接受着自然环境对生命的洗礼,纯粹地经历着种种人事,固执地将生命放逐,得到了一种生命不断前进的自然力量.他讴歌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生命的美,以此表达人性最真切的渴望,但这份美丽因难避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忍以及人物自身悲哀气质的一些情愫,总使人忧愁.美丽而忧愁成为沈从文作品的基调和色彩.沈从文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以自己的审美取向,通过一种简单、充满温爱的自然笔法,形成独特的创作方式:美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以其塑造的明净空灵、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而闻名,亲情是构筑这一理想国的主要情感支柱,同是表现母爱的两部作品《菜园》与《王嫂》,其同质性体现在:人物设置简单、在情感上体现尊重生命,探究生活原生态。异质性体现在:全知视角与受限视角;诗性与非诗性;死亡悲剧模式与等待悲剧模式。试比较这两部作品,透过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艺术技巧的探索,来体会沈从文对母亲深深的爱及愧疚。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