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安全是指外部石油资源供应安全问题。中国石油产量增幅不足,消费量剧增使得石油供求缺口日益增大,出现了石油安全问题。中国石油自给能力不足,进口单一,石油战略储备尚未成熟等因素使得中国石油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应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使石油进口多元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安全困境与中国海外石油战略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燕  胡欣  高婧 《中国科技信息》2007,26(1):19-21,23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地区分布和消费的不均匀性使得石油消费大国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展开激烈的地缘竞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加。目前中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困境,石油对外依赖性日益增强,石油进口来源和线路过于单一,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石油形势的现状要求中国必须关注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制订相应的石油安全战略,以确保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3.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势必造成对石油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目前,由于国内石油资源储备和开发不足造成了对国外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不断加大,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增加,环境国际化带来的压力等众多因素,都要求我国应当加速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体系,以期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石油安全问题。本文着重对于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用H方法分析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93年我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不断增加石油进口将是大势所趋。但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有可能引起国际石油市场振荡和油价攀升,油源及运输通道也容易受别国控制,影响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为此,在参考国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量化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赫芬达尔—赫施曼(H)方法,并为以后研究石油安全问题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进口政策对油轮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04年起中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加之,我国进口原油总量的85%需经过马六甲海峡等安全敏感地区,这些均使得我国的石油能源安全面临巨大威胁.因此,中国积极寻找多元化的能源进口通道,包括中哈,中缅及中俄石油管道的开工及投产.本文旨在考察我国新能源战略对航运业市场的影响,并通过边际替代分析及回归分析得出其影响的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石油资源的激烈竞争,美国因素成为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方面。面对美国的控制和争夺,我们应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创新国际石油合作机制,加强石油国际合作,努力建立石油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中方应促进与美国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对话,努力建立中美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能源短缺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日益消耗,石油资源作为我国自然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也随着工业生产的消耗而日益减少。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今天,国内的可再生资源日益紧缺,石油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是需要应急保障的重要资源。在我国石油开采和安全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就必须设计石油安全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依靠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减少石油资源的浪费,提高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本文则首先介绍石油安全指标体系,然后具体说明石油资源安全指标体系适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石油资源预测储量巨大,在世界能源地缘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中国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和扩大陆上管道石油进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中亚地区石油资源对中国的保障程度,发现虽然中国对中亚地区石油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中亚地区石油对中国石油进口的保障率却极低。通过构建跨国石油投资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亚地区石油投资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政策法规风险属于高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和政治风险属于一般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属于低风险,其中矿业权设置、东道国对经营的干预程度、民族文化宗教差异等7个指标具有相当高的高风险发生概率。未来对中亚地区的石油投资合作,既要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合理规避风险,又要寻求破解之道,选择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确保在中亚地区石油资源开发领域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9.
基于LMDI指数分解的中国石油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双英  李东  王群伟 《资源科学》2011,33(4):759-765
石油消费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分析我国石油消费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影响石油消费增长的因素分解为化石能耗结构效应、非清洁能耗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四个部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造成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除个别年份或省区外,我国能源强度逐年降低,清洁能源消费比例稳步增长,能源结构逐步改善,我国石油供需矛盾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0.
马春瑕 《科教文汇》2014,(27):217-218
石油是一个国家能源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石油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安全。中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单一的石油进口通道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且面临安全风险较大。加强与中亚等国的石油合作可实现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单边、双边和区域性石油合作法律机制,在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在完善的法律机制下保障了我国与中亚石油合作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石油是一个国家能源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石油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安全。中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单一的石油进口通道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且面临安全风险较大。加强与中亚等国的石油合作可实现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单边、双边和区域性石油合作法律机制,在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在完善的法律机制下保障了我国与中亚石油合作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董远忠 《科技风》2013,(10):238-239
随着工业发展的高速进行,我国内陆石油资源日渐枯竭,多数石油相关的下游企业高度依赖进口。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石油矿藏,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我国能源、经济安全的稳定。随着海洋石油作业从大陆架逐渐向着深海延伸,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作为海洋石油资源开发的主要设备,钻探平台技术和设备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将对我国现有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和设备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比较,为未来我国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8,30(12):1784-1790
稳定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石油进口中存在的过分依赖海路、航线单一等问题是能源运输安全的薄弱环节,是威胁国内能源稳定供应的潜在隐患。本文根据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进口来源数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进口石油线路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石油地缘政治态势,并对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和中亚等重点区域运输线路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对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方面的确存在过度依赖海运和马六甲海峡航道的风险,但目前情势是可控的;作为新兴的石油消费市场,中国对既有的国际石油产销格局的影响并不必然构成冲击,可以通过协调国家关系,以良好的参与者姿态逐渐融入国际石油市场;中国未来较为理想的石油运输格局是形成东部沿海、西北、东北和西南四个能源进口方向,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海陆并重”、风险分散的进口运输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研究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以往石油产量研究方法的不足,建立多循环模型对石油产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对石油消费量的预测分析了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结果显示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峰值平台期出现在2006~2016年,高峰出口能力可达27.52亿吨.针对世界石油出口能力未来走势,重点分析了世界石油出口能力下降对我国可进口石油量和进口石油价格的影响,指出未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将不断减小,进口石油价格将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15.
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运成  陈志斌 《资源科学》2007,29(1):172-177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油价也一路攀高。高油价的背后,反映的是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前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是美国主导、供给方(OPEC、俄罗斯为代表的Non-OPEC、非洲)三分天下的局面。其特点是:除政治、军事手段外,各国还通过争夺石油定价权、进口多元化、石油民族主义、建立战略储备、石油期货等方式来保证石油安全。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石油的数量与金额不断增加,屡创新高。2005年原油进口达到1.27×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4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并且进口数量与对外依存度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60%。如何保障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通过对历年来进口石油的数据统计分析,作者认为要保证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应着重处理好3方面的地缘政治关系: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与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并从国家战略层面这一角度提出化解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优势;②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战略格局;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④利用石油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16.
编者絮语     
《未来与发展》2006,(10):F0002-F0002
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依存度还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而世界石油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国际上发达国家早已在石油资源上展开了激烈争夺,如何长期稳定地保证石油供应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期“发展研究”栏目刊登了刘妍、和金生同志的文章《构建国家联盟——解决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逐渐加快,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的代步工具,汽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石油的燃烧,可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不足,而且在多年的使用中已经逐渐的减少,并且没有在我国国土范围内发现新的油田,导致我国石油资源紧张,而且石油的燃烧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这些原因使得电动汽车成为了汽车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主要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进口参与国际定价的现状、趋势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衍伟  黄运成  杨婕 《资源科学》2007,29(1):184-189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铜、大豆等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大买家,也是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需求的强大拉动者。据统计从2003年五月份起,中国石油消费量己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巴黎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还将继续增加。但这种地位,丝毫没有为中国赢得石油大宗进口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总量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这一现象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国应以争取应有的石油进口国际定价权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着重从发展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和组建价格联盟入手,实施中国获取石油定价权以及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的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19.
我国石油供需安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2000—2012年人口、经济、能源和环境等数据,对我国石油生产、消费、净进口现状进行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我国石油供需预测SD模型,并通过模型有效性检验验证模型有效性,以此对我国2013—2035年石油供需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迅速,国内产能不足,对外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最终根据预测结果和情景分析,为保障我国石油供需安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资源安全战略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2,24(1):5-10
随着中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打击后,建立了较为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地方翻了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石油安全问题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文中提出7个方面的战略对策:(1)尽快建立国家资源储备机构,完善中国的资源储备体系。(2)积极开展资源外交,为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服务。(3)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贸易伙伴关系。(4)积极扶持中国大型资源扩国公司的发展,为中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服务。(5)建立多渠道的资源供应体系,减少资源进口来源单一化带来的风险。(6)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同时寻找新的替代石油的能源。(7)积极参与和共同组织区域性能源安全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