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于孩子们来说,上网是现今“挡也挡不住的诱惑”。许多孩子常常央求父母:“什么时候给我买电脑?”但支持孩子上网的父母并不多,大多数父母担心孩子上网会受到负面影响,也有不少家长由于自己不会上网,因而产生一种对孩子的“失控之感”。然而家长也知道,孩子上网是迟早的事,因为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2.
爱说话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但很多父母常用“小孩子不要插嘴”“打断别人的话很没礼貌”“你懂什么”之类的话制止孩子们参与大人的讨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爱插嘴的孩子往往思维活跃,表  相似文献   

3.
也说“酷”     
几年前的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很骄傲地对我说:“今天,我们老师酷呆了。”“酷——呆——了?”我迟疑地问,“酷呆了是什么意思?”“连这都不懂?就是帅极了。”其实,“酷”的含义丰富而模糊,怎一个“帅”字了得?“酷”在《辞海》上的注释有“残忍,暴虐”、“惨痛”、“极,甚”三个意思,均与现在流行的“酷”风马牛不相及。流行的“酷”来自英语中的“cool”的音  相似文献   

4.
每年都有一些孩子们非得到不可的礼物,孩子们可能会连续几周哭闹,发脾气,要求父母承诺将之作为“我的圣诞或生日礼物”,但孩子总会为得到游乐场上时兴的玩意儿而有所行动。那么今年全世界的顽童们将会为什么礼物哭闹呢?  相似文献   

5.
在老师和父母眼里,有的孩子是属于“好孩子”范畴的。但是“好孩子”在孩子看来是 什么样的形象呢?孩子们自己评判“好孩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听听孩子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童年是什么?”“幼儿教育应怎样有效实施?”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应尽自己所能,让孩子现在多学点知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还有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为孩子设计好了成长的“宏图”。然而,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关注的是什么?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也经常可以看到有关从小培养出所谓“神童”的报道。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当今的幼儿教育是为了迎合谁?是迎合儿童吗?难道幼儿教育仅仅是“将来时”吗?只能以牺牲属于幼儿的童年去换取将来在社会上的“一席之…  相似文献   

7.
孩子们的“性”问题和家长们的性行为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影响孩子们的正常成长。严厉,促进了孩子的“性早熟”在家庭里,父母常会遇到孩子们的“性”问题。许多家长的做法是“绕道”而过,认为讲解这方面的疑问便有失父母的尊严或因此造成孩子性早熟(甚至以为会因此“教坏”他们)。更多严重的是以打骂的办法制止孩子一些与性有关的行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回避“性”问题。家长们应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特有的性生理特点,结合遇到的事情,潜移默化地进行“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尤其在城市)是大大减少了。但经常性、习惯性责骂孩子们的“精神虐待”行为却并不鲜见。如一些父母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与嘲讽:“笨猪,你什么时候才有长进!”“哼,你这样混下去能有出息?!”、“养了你一点盼头都没有!”这对孩子稚嫩的心灵有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我的自主权     
主持人:孩子的发展是一种自主行为,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选择,是使孩子形成良好人格,构建道德的重要前提。为此,我校组织了一次题为“我的自主权”讨论会。孩子们有感而发,气氛热烈,甚至还出现了几次现场辩论的小高潮,在惊讶于当今孩子们个性鲜明与思想走向成熟的同时,我们更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更多地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引导孩子健康发展。在这里,让我们和孩子的父母共同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吧。我在家的作息时间,父母从不作硬性规定,对于什么时间学习、休息,全靠我自己安排。春游时,父母还会给我一些钱,让我自由支配;报特长班…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天空     
“六一”是孩子的节日,应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笑声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做父母的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呢?我想绝不仅仅是去学校里观看一次孩子们的表演就足够了,那是孩子给予父母的。孩提时代,是一个做梦的时代。但我们却对孩子的梦知之甚少,很少有父母自觉自愿地去理解孩子的梦想,甚至有人认为那是孩子的话而不以为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自以为重要的事情,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做他们中的一员,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什么,不做什么。让我们再担当一次孩子的角色,就会觉得孩子并不简…  相似文献   

11.
子女听不听父母的话,主要取决于他们对父母是否信服。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亦即父母仍处于被孩子称为“爹地妈咪”阶段的时候,子女对父母自然是万分信服兼信赖,因为爸妈什么都懂,什么都行,简直万能,绝对伟大。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每个上学的孩子都会遇到的事情,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考试检验着学生们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孩子们难免有考不好的时候,即便是一些学习很不错的学生,他们也不是“常胜将军”。当孩子考试出现失误时,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态度?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在北京海淀区万寿寺小学和北京东城区的东四九条小学,对20余名五、六年级的孩子进行了采访。可以说,这20余名孩子所表达的话语代表了很多学生的心声。孩子的想法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需要父母、老师的引导,但我们成年人也需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希望这些孩子的心里话会对父母有所触动。由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留下自己的姓名,所以,我们只是把这些孩子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进行了归纳,但足以让大家了解他们对父母的期望了。  相似文献   

13.
父母们聚在一起 ,恐怕谈得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们的问题———谁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为此父母的确付出许多 ,实在“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今 ,最流行于父母孩子之间的话题便是“减负”。的确 ,孩子应当“减减负”了 ,“父母心”为孩子加上了各种负担 ,反而适得其反 ,这一现象是举不胜举的。为此政府为孩子们“出头” ,提出“减负” ,实令孩子们感激不尽。不过 ,据我发现 ,“减负”大多有名无实。孩子们在家中向父母提“减负” ,父母说“减负是学校的事 ,别人减负 ,你不减负 ,才能更有出息。”孩子们在学校向老师说“减负” ,老师说“减…  相似文献   

14.
年轻父母可以做自己的梦,但万万不可让孩子或者别的什么人来圆自己的梦。父母一旦把孩子看做自己的梦,孩子便应该是完美无瑕,孩子便应该不折不扣地实现父母为其设计的目标,否则,父母便认为孩子回报自己的只是失望。事实上,父母的这个梦是很难实现的。尽管孩子都是好孩子,但由于潜能和后天环境等原因,孩子们的起跑点和终极目标不可能都在一条线上,而这并不妨碍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经过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成就事业。遗憾的是,我们不少父母总在孩子身上做着自己的梦,幻想自己可以给孩子完美的一生,甚至把孩子的“最佳”发展看做是罩在父母头…  相似文献   

15.
在德国,孩子们的劳动义务被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孩子们常常为家中花园浇水、翻土和除草,还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擦洗家人的鞋子。每逢暑假,一些孩子还要顶着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送报纸。一些父母认为:“与其让孩子坐着享受,不如教给他们劳动的技能。”  相似文献   

16.
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什么?是沟通。子女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大人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父母与孩子缺少沟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礼物     
孩子喜欢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愿。一些节日祝福话语和礼物传情用得惟妙惟肖。这不,生日会上孩子的祝福更具特色,什么越长越帅,祝愿考清华做博士等,当然一些小寿星也免不了请客,送巧克力、棒棒糖什么的,孩子们好兴奋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总而言之“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是影星或球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的父母。另外,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父母感叹“好心没好报!”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疑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玉顺表示:父母应补上“效能训练课”,从而使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智慧。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孩子最幸福?”孩子们会告诉你,爸爸妈妈让我们“疯”的时候最幸福。这样的回答可能会使父母感到茫然,但事实就是这样,容不得半点疑惑。今天的孩子虽然享尽丰富物质生活带来的好处,但在分数的重压下,孩子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因此,如果有机会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疯”一回,当然是最受欢迎的了。丰子恺先生在他的散文《作父母》中记述了自己伤孩子心的一段往事。那天,他的4个孩子正在家里做功课,忽然一个挑着小鸡叫卖的来了,4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赶到楼下,叫嚷着要买小鸡,孩子们一下子疯了起来。然而丰子恺因为价钱贵而没买…  相似文献   

20.
从孩子一两岁起,父母与孩子就要进行频繁的沟通,孩子们也可以从吃什么到穿什么等各个方面与父母协商。当孩子长大一些,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做功课、在哪儿做功课、可以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这类问题上和家长协商。等他们十几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