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高语第一册注释为“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此采用孔安国说。另据清刘宝楠的说法,应解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了,(别人)不再任用我了。”我们认为取后解为是。对这旬的理解关系到全篇的主旨,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部分词语,历代注本的理解往往很不一致。将中学课本注、古注和流行读本注三方面的材料汇集一处,略作比照辨析,可以看出课本下列几处注释的不足。〔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①苏濂《石渠意见补缺》:“以、已通用。已,止也,谓毋以吾年长,止而不言。”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此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受拘束而不言。”②王符《丹铅录》:“以吾一日长乎尔,长,老也。毋吾以也,以,用…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历来有不同解释。高中五册课本上注解为“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此采用孔安国说.另据清刘宝楠的说法,应解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了,(别人)不再任用我了”.我认为后解是正确的.因为对这句的理解关系到全篇的主旨,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4.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否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高中《语文》第五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毋吾以也,就是‘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就不说了)。”我觉得“毋吾以也”应解释为“不用我了”,“以”不应训为介词“因”,而应训为动  相似文献   

5.
<正> 读《论语》,于字句篇意偶有所得,遂作“辨惑”数则,部分已刊《孔子研究》。兹再抄出两条,敬俟博雅君子教正。 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目前通行的译本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人用我了。照此理解,句中的“毋”是个无指代词。这种意见源自清儒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相似文献   

6.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毋吾以也”,课本注为:“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认为,动词。”这样解释,意思上能说得通,但释“以”为动词“认为”,似欠妥当,而“毋吾以”的语法结构也很难解释通。笔者认为,这里的“以”可看作是“已”的通假,系“停止”的意思,在这里指不敢说话。在语法结构上,“吾”的前面省略了一个表示原因的介词“以”,“毋吾以”即“毋以吾已”,也就是“毋以吾止”,即不要因为我而不说。加之以师旅课本注为:“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到……上。”此注对“加”的解释不妥,不如释“加”为“侵陵、侵犯”。这不但…  相似文献   

7.
程莹 《学语文》2005,(2):46-4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文言文收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一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文中“毋吾以也”一句 ,历代注家解释相当分歧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 ,释句义为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了。”这一解释可以汉孔安国、宋邢、朱熹为代表。孔安国注说 :“言我问女 ,女无以我长故难付。”邢疏说 :“言女等侍吾 ,以吾年长於女 ,谦而少言。”“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8.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清代李刚评之为“文家绝境”。该教材128页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该注释大为不妥,“白”应指“白水”。  相似文献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6):60-61
笔者认为中学教材中“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的观点不正确,因为:“随着r的增大,斥力不一定比引力减少得快”;同时也认为大学《热学教程》中“又因s>t,故排斥力随距离增加而减少得比吸引力快。”的推理不严谨,因为:“s  相似文献   

13.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传统篇目,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注释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和教材配套使用,由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也将“外人”译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有许多选有此文的书籍都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以为此种译法有些偏妥,若将“外人”译为:“外界神仙”或“外世仙人”之类,就更为合乎情理了。  相似文献   

14.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1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此段文字,并在课文下方的脚注处做了注释。笔者认为,对“天命”的解释欠妥,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也不符合自子思以来儒家关于“天命”的注释传统。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老旧的故事,《论语&#183;待坐篇》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有这样一句:“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说通。但翻阅了一些资料以后,笔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以为文中的“蠹”可以别解为  相似文献   

18.
参阅几家对“用心一也”的注释,从“用”字的词性、意义并结合语境进行考察,认为“用”当为动词,为“使用”义,纠正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对“用”的注释。  相似文献   

19.
“景”与“影” 必修五第二单元《兰亭集序》中的“景翳翳以将人”,教材注释为:“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景,同‘影’,日光。”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有一句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的选本采取回避态度,不注不译。语文教材对这句也不加注,大概编者认为这个“有”字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