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霞 《湖南教育》2003,(5):50-51
教学片断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生小组学习、讨论)师: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这是对孩子的赞扬与鼓励,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是对孩子的批评。生:我觉得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生:作者为什么要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生:我有时候虽然考试考…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写的是:作者八九岁时第一次写诗,母亲给这首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最终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制小语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主要写作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表达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鑫正 《师道》2008,(5):26-2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作者初学写诗时父亲和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一个人要获得成功,离不开严格的要求和热情的鼓励。同一首诗,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为此。我抓住分歧点。引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批评中深含着鼓励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丘素玲 《广西教育》2005,(7A):34-3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是作者的感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来领会作者的感悟呢?  相似文献   

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了对巴迪幼年时第一次写的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父母的评价不同,但其中却隐藏着共同的情感——爱。怎么让十来岁的孩子体会父母不同的爱呢?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辩论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陈小宜 《教师》2010,(1):50-51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得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作者当时并不理解父母的心,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取得了成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比了父母对孩子这首诗的不同评价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记叙“我”在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受到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取得了写作的成功,同时也懂得了当时母亲的赞扬与父亲的批评都出于对“我”的爱,自己的成长既离不开赞扬与鼓励,也离不开批评与教育,应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它们才能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1.
陈忠杰 《山东教育》2002,(25):43-4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新选课文,作者为美国作家巴德·舒而伯格。文中,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认为“糟糕透了”。由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逐渐感悟出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所包含的爱以及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难点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爱的两种表现形式。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之后,感受很深。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看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从课题中发现什么了?【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形式较为特殊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生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思正好相反。生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了引号。师:遇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生2:为什么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列在一起?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心中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生:(自由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有一篇题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文章,大意是这样的:美国作家舒尔伯格小时候写的第一首诗,母亲称赞其“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是“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给了作者莫大的帮助,母亲爱的力量成为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他: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近几年,“赏识教育”已得到教师们的认同,“成功教学”也广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称赞“精彩极了”更是司空见惯:“读得真好!”“太棒了!”“我们为他鼓掌”……新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十分贴近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美文,孩子们非常喜欢。作者巴德·舒尔伯格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细腻而朴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童年时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则是“糟糕透了”。几年后作者才感觉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成年后也越来越感受到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母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那也是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新选入五年制第九册 (六年制十一册 )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课文的重点是作者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的认识。从课文中看 ,这个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作者在七八岁写出第一首诗 ,母亲给予“精彩极了”的评价时 ,童年的作者是“得意洋洋”;而当父亲给予“糟糕透了”的评价后 ,作者的表现是“痛哭起来”。显然 ,这时…  相似文献   

17.
最近,偶然读到了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原作——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我精彩的糟糕诗作》。我们现在读到的课文是经过编者改编的。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第11册第16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杰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本是两个极端的断言,听到好似给人当头一棒,让人难以承受。但正因为有这两句话的存在,伴随作者童年,却让他最终成为美国红极一时的大作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又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我想起了以前曾听过的这一课,同样的内容,却有不同的感受。案例一(片段摘录)师: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生:从母亲的评价中,巴迪肯定得到了一种鼓励,感受到一种爱。生:父亲的评价实话实说,体现的是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生:我不这样认为,严格要求不等于苛求。七八岁能写诗已经很了不起了,用“糟糕透了”评价,实在太残酷了,让人无法接受。生:我看母亲的评价也太夸张了,很可能让巴迪产生误会,以为自己的诗真的“精彩极了”。师:文中两种“评…  相似文献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设计立求从语文的视角去思考教学中的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去审视教学,瞄准“教什么”,落实“怎么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