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成了读者、论者的热门话题。关于宝黛的性格,历来看法不一,莫衷一是。结合脂评家的论述和宝黛的性格实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可用“情不情”、“情情”概括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种形上本体论的逻辑设定;就反题而言,庄子认为“人”是“无情”的,是因为必须批判人世间的殉物观念;就合题而言,庄子认为“有无之情”的内在整合,是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敞开生命境界的一种方法。文章的结论是:庄子“有无之情”论是关于本体世界,人为世界和天地世界的综合判断和陈述,目的是完善人格的本位力量。  相似文献   

3.
优美的散文往往是真与美兼而有之的。但是言与情如果美到一定的极致,又可以补他者之失。《今生今世》与《多余的话》就是这两种艺术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萧统在《文选》赋类中首次设“情”目,填补了在赋作分类中无“情”类的空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入选的赋作代表了萧统心目中“情”类赋的理想面貌,萧统认可的“情”是“止乎礼义”的、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浸染的“情”。对赋中女子“中和之美”和赋中故事“以悲为美”的认同和赞赏则体现出了萧统对传统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6.
美具有形象的悦情功能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的形象的本质是存在的,“美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是要解决美的形象的本质,尤其是本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要解决“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美的形象的本质属性是具有愉悦人的高级社会情感的功能的属性,即悦情功能性,也就是美,悦情功能性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能与人的求悦性相容的属性,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一事物内部当各种悦情功能因素以及由它们凝成的一方占居主导地位的时候,便构成悦情功能性这一整体属性,决定着该事物成为美的形象,“美”的概念是形象悦情功能性的概括,“美”这个词是表示形象悦情功能性的语言形式。要之,美是形象悦情功能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翻开己卯本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脂评:“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放颦儿谓情情”。这“情情”二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才是名词,指有情的人或物。大意是说,黛玉对有情的人(或物)才施之以“情”。纵观《红楼梦》全书,只有贾宝玉才是林黛玉“施以情爱”的唯一的“有情的人”。一句脂评,划定了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她就是为了贾宝玉的爱情而生活着,“没有恋爱生活,便没有林黛玉的存在。”①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和爱情悲剧,述者颇多,本文仅对林黛玉形象的爱情心理作简单的分析,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通过林黛玉的形象美、林黛玉的真善美、林黛玉的艺术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美四方面来分析林黛玉的潇湘妃子之美。  相似文献   

9.
在明代,有关“情”的论述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李梦阳的情真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张琦的情痴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等。明人所尊之情有两个侧重点。前期是以个性之情为重点,兼及人性之情;后期则以人性之情为主,兼及个性之情  相似文献   

10.
情立世界     
汤显祖将“情”、“势”、“理”三者并列,确立三者为“乘天下之吉凶,决万物之成毁”的不可或缺的先在元素,这极大地提高了情感作为感性自然世界本根、始基的本体地位。情立世界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为以审美情感生灭万物,以自然灵气幻化万物,以意趣神色通变破格。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摘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描写男女相思、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词作中,蕴涵着深沉的愁情,体现出“杏花江南”式的阴柔之美。李清照词的愁情体现了三方面的美学意义: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总体风格的刚柔相济、结构手法的悲喜交集及故事结局的顺逆圆融上。同时戏曲艺术将现实的功利价值与审美的价值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了另一层面的“中和”。  相似文献   

14.
舞蹈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孩子们的一种娱乐活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动情,乐在其中;以情感人。美在其中;少儿舞蹈教育,必须“以情动情”,以情才能感人,然后才能“乐在其中”,“美在其中”,舞蹈的情不是单纯用在外表上的,而是用感情发展动作的。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焦点,边缘农村的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衢之情》充分发挥报告文学的特长,从山东沂蒙老区的“路”的变化切入,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对路与人的生存境况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文学阐释,选取真人真事,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的改革勇士形象,与对比回环结构和浓厚的沂蒙民间文化一起构成其文学个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学的悲剧角度 ,浅议《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以林黛玉为悲剧的典型 ,“以泪偿灌”为主题 ,从美学的角度 ,以林黛玉性灵之美诉说人生的蕴藉 ,从缘起的美丽到消亡的凄绝 ,让人经验人生 ,领悟审美之极致。感叹世界的悲凉 ,感叹人生的无奈 !  相似文献   

17.
执教者采用“体悟法”组织《氓》的教学.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写作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情节丰富之美、情感变化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管窥《氓》的人物命运悲剧之美和自我觉醒意识之美.  相似文献   

18.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情”的涵义大致可以归纳成三个层面:事物之情实,人内心之真实,以及情感的真实。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更侧重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重视道德情感;道家则侧重于个体的生命情调,特别是对自然自由的审美情感的观照。儒家要求以理节情,标示了其伦理化、道德化的思维倾向;而道家情感自然论则标举自由任性的思维取向,主张缘情求美,强调情感的个性化和超越化。  相似文献   

20.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