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5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位蜚声法国文坛的当代著名作家,而他的代表作《苔蕾丝·德斯盖鲁》在法国更是家喻户晓的作品,现就《苔蕾丝·德斯盖鲁》的艺术表现手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苔蕾丝·德斯盖鲁》是莫里亚克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中篇,这是作者用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以法国波尔多农村土地资产阶级的家庭悲剧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女主人公苔蕾丝豆蔻年华时感情丰富、耽于幻想,生活在陈腐、滞闷的氛围中,渴望真正  相似文献   

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用锋利的笔去挖掘人的灵魂,淋漓尽致地揭露他所认为的“人性恶”,用他的话说,就是“用火把去照照我们的深渊”。充分的、独特的心理分析是莫里亚克的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莫里亚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苔蕾丝厌恶冷漠的家族生活,她伪造药方,加大了丈夫贝尔纳服用的含砒霜的药的剂量,几乎将贝尔纳毒死。事发后,苔蕾丝被起诉。但贝尔纳为了家族名誉和妹妹安娜的婚事,说服医生撤诉,大家认为他是圣人。苔蕾丝被说成神经不正常被家族软禁。安娜结婚后,苔蕾丝被放逐巴黎。 这部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情节的,而从情节中间即诉讼撤销后苔蕾丝坐车回家写起,然后通过频繁的倒叙手法,使苔蕾丝一路上不断追忆和反省。可以说,情节在小说中只是一个引子,目的在于触发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小说的主要内容则是揭露苔蕾丝深奥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心灵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苔蕾丝·德斯盖鲁》自1927年发表后,可谓盛誉不衰。这部令人惊叹的杰作,生动地显示出莫里亚克对庄园资产者家庭关系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以及他“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给麻风病人的吻》揭开了莫里亚克一系列家庭悲剧小说的序幕,那么《苔蕾丝·德斯盖鲁》则是作者对异化家庭描写的作品中,甚至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满意的一部,尽管它还不能算是充分显示莫里亚克高超艺术天赋的登峰造极之作。  相似文献   

5.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曾被戴高乐总统骄傲地称为“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主要作品有《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和《蝮蛇结》等。他的创作深受天主教思想以及法国著名诗人拉辛、波德莱尔和韩波等人的影响,作品溶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于一炉。他以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反映了不甘受传统束缚的的反抗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婚姻、爱情等方面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冷漠。1952年他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了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6.
"德斯盖鲁"系列小说是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代表作品之一。四部小说围绕觉醒了却又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女主人公苔蕾丝·德斯盖鲁展开,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犹疑以及莫里亚克对宗教信仰与救赎的深思。该系列创作的别致之处在于除了对苔蕾丝的深入刻画外,还极其精准与细致地展示了苔蕾丝身边的各色人物以及他们与苔蕾丝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这些人物的刻画既是情节描写的需要,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莫里亚克通过不同人物与苔蕾丝之间的关系,为其建立了一个难以挣脱的人生之网来象征苔蕾丝在封闭、压抑的阿尔热鲁斯庄园、圣克莱尔庄园与外部自由世界之间的游离、挣扎与无法逃脱。在这个复杂的网中,不同的人物象征着不同的力量,代表着苔蕾丝命运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7.
[作者档案]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中等资产阶级家庭。1829年发表了第一部严肃小说《舒昂党人》,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1833年发表的《欧也妮·葛朗  相似文献   

8.
<正> 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法国新小说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作家阿兰·罗伯一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以他们自己的创作,对英美等西欧国家以及东欧的波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隔十余年后,法国新小说派的第二代作家马克·萨波塔(Marc Saporta,923——)发表了他的《第一号创作》,亦即《隐形人和三个女人》(以下简称,《隐形人)。这部在表现形式上极富独创性、与传统小说完全迥异的作品,立即引起了  相似文献   

9.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1799年——1850)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卓越的代表.最主要的作品是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其中最重要的小说有《高老头》、《幻灭》、《农民》、《贝姨》和《欧也妮·葛朗台》等。一《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小说人物不多,结构简单,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却深刻有力,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巴尔扎克对它感到“很满意”,认为是他“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  相似文献   

10.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描绘资本主义世界的艺术大师,继1922年作家发表了标志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给麻疯病人的吻》之后,十年间,他陆续完成了许多以法国外省资产阶级家庭悲剧为题材的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部认识本世纪初外省地主资产阶级本质特征的形象而生动的教材。而作为地主资产阶级的对立面——农民和广大劳动者,莫里亚克没有作过直接的正面的反映,以至于人们提出了莫里亚克从来“不写人民”的诘问。不过虽说如此,读者依然能够从他对劳动者的间接反映中,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作  相似文献   

11.
佛朗索瓦·莫利亚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全部作品阐明了人性的深度只有在神性的照耀下才能彰显出来。他所挖掘的人性的幽暗及深不可测,代表着人类某种恒定的东西。本文拟重温他的经典之作《苔蕾丝·德丝盖鲁》,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苔蕾丝·德斯盖鲁这一典型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行多维度视角的分析,揭示她作为集社会性、人性、特殊环境与文化为一体的复杂个体的生存困境。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个体人物生存困境的解读,也是对19世纪女性人物生存环境的关注,这种关注对引起女性生存状况的反思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双星     
1弗朗索瓦&#183;莫里亚克(1885-1970),法国作家。出生于守旧的资产阶级家庭。1909年发表诗集《握手》,1912年开始创作小说,但一直未被世人注目。直至1922年发表了中篇小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1719)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西方社会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资产阶级冒险家“鲁滨孙”的形象后,接着在他的第二部重要小说《摩尔·弗兰德斯》(1722)里,笛福又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具有“鲁滨孙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以下简称《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其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认为他和巴尔扎克一样是“超群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5.
《守财奴》一文节选自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写于一八三三年。在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中,它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这部小说,写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极为寻常的家庭悲剧,但巴尔扎克却匠心独运,赋予它以时代和社会的内容,使其成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外省生活的风俗画。小说结构谨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艺术上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它问世一个多  相似文献   

16.
[作者档案]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183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使他一举成名。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誉为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主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  相似文献   

17.
《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方达长篇小说《汤姆·琼斯》发表于1749年,是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亨利·菲尔丁(1707—1754)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与气势,它不仅是菲尔丁本人的代表作,而且标志着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那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节选人高三册的《守财奴》中,作者点染了葛朗台这个艺术形象。“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相似文献   

19.
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904年—1912年。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是当代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1890年开始酝酿、构思,到1912年完成最后一卷,创作这部小说共花费了20多年时间。根据作家在《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中的记述,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替他报“充满虚荣心的市场的仇”,是为了一吐胸中块垒,完成他由于放弃“人民戏剧”计划而未完成的醒世的愿望。小说问世以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很快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风靡全球,并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946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在我国出版后受到热…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当代文学中,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是以反对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力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表现出自己的“新”的特色的,在这面旗帜之下,作家们又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其中,以娜塔丽·萨洛特和罗布—格里耶为代表,形成了两个极端。娜塔丽·萨洛特代表的是心理现实主义。她认为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只写出了事件和人物的表面真实,“情节使人物在表面上看来似乎自成一体,栩栩如生,实际上却象木乃依一般地死硬僵化。”(《怀疑的时代》见《新小说派研究》)所以,她宣称,当代小说重要的不是“继续不断地增加文学的典型人物,而是表现复杂矛盾的同时存在,并且尽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