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说“减负”●天津铁厂二中陈自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也是社会各界为之呼吁最多、但见效甚微的难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大教育督导和评估的力度。党...  相似文献   

2.
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的工作。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减负”精神,并落实于教书育人之中,确需深入探究。作为“减负”的要义之一,还应包括减去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心理负担。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营心理,营造“四进”教学氛围,是减轻学生过重心理负担的较好办法。一、把“兴趣”带进课堂,以趣激欲兴趣是人类力求认识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润滑油和催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协调、推动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  相似文献   

3.
在前苏联的中小学也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著名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做过深入探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和采用了一些减轻学生负担的对策,取得了成功。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一直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所困扰,虽采取了一些对策,但收效不大。认真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理论与实践,无疑会对我们有所启迪,有助于我们找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良策。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热门话题。参与讨论者从书包重、作业多、搞题海、超难度等问题着手,发表了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的确,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本文试图从学生这一角度,浅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主观因素对形成“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现象的影响。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那样,而是另有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格尔木市一中校长张建国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近几年来,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十分重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  相似文献   

6.
打开“枷锁”愉快成长──郾城县实验中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报告朱贤儒,王麦岭,胡冠宇一、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现郾城县实验中学认真学习国家教委有关文件,并对照自己的工作,积极查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现:─—学生在校时间为世界...  相似文献   

7.
谈异步教学过程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性黎世法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过他们的努力也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由于布置的学习任务过重过多,学生不...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提高课外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教改的一项重要课题。辩证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前提,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与实用笥是提高作业质量的有效方法。从怎样认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原因之一是作业设计的不合理,反之,作业设计质量较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所以,优化作业内容设计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方法之一。一、作业目标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费宏 《物理教师》2007,28(5):5-7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作业负担过重.过重的作业负担像一座“大山”,压得教师和学生已经无法承受,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因此作业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使教学“高效轻负”,笔者对传统作业的利与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取其长避其短,对作业的功能、内容、形式和批改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傅兰所 《教师》2010,(3):101-101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我认为,课堂效率不高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重复布置相同的作业或不切实际的过难的作业是加重课业负担的直接原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主导因素。如何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相似文献   

12.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本措施之一。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扎扎实实常抓不懈。 (一)制定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标准。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以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抓住了教学就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核心部位。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目标,教学质量才有基本保证。 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恰当”。全面,要体现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恰当,要体现出符合学生实际。我们在实施目标教学中遵循三项原则:( …  相似文献   

13.
一、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负担的轻重是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过重的课业负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应该克服应试教育的模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化教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解决学生课…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特别强调,减负已成为当务之急。“课业负担”指的是超出学生可承受能力的课内和课外过重的作业;“减负”指的是减掉超出学生可承载的作业,回到学生可承栽的范围。那么,“课业负担”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质量低效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应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我市教育部门转变观念,采取措施,积极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课业过重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也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园围,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及危害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  相似文献   

16.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严格评定是导致学生过重心理负担的原因之一。对此,教育部于2000年1月3日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其中规定:“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这一规定,目的在于缓解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而不是要放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负责任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学业成绩评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能有效地运用学业成绩评定手段,等级评定同样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有责任了解正确的学业成绩评定对发展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作用,有效掌握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近年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现象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止,有的地方甚至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也直接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形象。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状况,在加快课程教材改革的同时,现就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问题紧急通知如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落实以下规定,首先把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1.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社会、自然课程,每门只准使用一本经审…  相似文献   

18.
张荣 《现代教学》2006,(5):36-36
“减负增效”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整体素质的下降,更影响到孩子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如何在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使学生的成绩不下降甚至能有所进步?最主要的是抓两点:兴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减负”的实质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汪华英“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教育界一谈再谈的话题,可减什么?如何减?却一直未有定论。笔者经过调查,认为“过重课业负担”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何以如此说?究其原因的本质有二:第一,从现行中小学生课程来看,以学生...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于2000年1月3日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其中规定:“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众所周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严格评定是导致学生过重心理负担的原因之一,教育部发布这一通知的目的在于缓解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学业成绩评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并有效地运用这种手段,而是放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负责任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那么。等级评定制同样也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积郁,以致影响其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在实行等级评定中,应正确理解学业成绩评定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并有效掌握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