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给予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个新的阐释。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部志云 《文教资料》2013,(32):59-61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凭借其20年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蜚声文坛。1941年,他运用十四行体的形式写出了二十七首诗,结集为《十四行集》。这部诗集与其之前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生存观念等均显示出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的深刻影响,《十四行集》也因饱含“存在之思”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4.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冯至     
接触冯至的诗,是在校园里不断耳闻目睹大学才子、诗人们调侃鲁迅的沉重,笑话朱自清为老爸暗洒的眼泪,将戴望舒的油纸伞诠释为“菲勒斯”的喧嚣、热闹之后的事。很偶然间,我见到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诗集,由《十四行集》又读了他的散集《山水》、小说《伍子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冯至关于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创作,经过了十几年的酝酿,每一次酝酿都与冯至自身颠簸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直至最后成书。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酝酿与创作,冯至在无形中拉近了现代与古代的距离,使得《伍子胥》的成书过程或多或少直接承担了十几年间冯至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上的某些变迁。冯至赋予“流亡”以现代的意义,同时他也在对“伍子胥流亡”的审视中,寻找着自己的“流亡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萨特作为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拥有“二十世纪人类的良心”之称,其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思想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世界是荒诞的”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本论文便从萨特早期的作品《恶心》着手,就恶心的来源、恶心产生的深层原因和恶心的出路三方面,对他眼中荒诞的世界进行一个深度的挖掘阐释和解构还原.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世界)的觉悟.是“我在”的强化与追寻。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主义”(W·考夫曼《存在主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生死场》;时间意识的觉醒;《后花园》,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1.
在诗人冯至的思想与艺术转变的过程中 ,德语诗人里尔克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里尔克的艺术观与个体生命意识的梳理 ,以及对冯至 4 0年代主要作品的分析 ,阐述里尔克对冯至的精神世界及艺术创造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明霞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50-52,65
《长生殿》“李杨情缘”之变,与其说是王朝变乱,反射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如说是作者用情感的直觉,打开了人生意识之门,在人生时空中积极探索人生的意蕴,使作品对人生况味、人生哲学有着跨时代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一捆矛盾”,而且充满深刻复杂的悖论性质,这就决定了其文化思想的本质。但是,有冥冥之中的“主宰”存在,从而使矛盾冲突一变而为“自然”与“和谐”,这是林语堂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更内在的区别。承认和喜欢“矛盾”,使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具有现代的深度;而有“和谐”大光的照临,使林语堂的文学、文化、思想和人生一片通明,清澈如水。  相似文献   

14.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少学术史的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在公共领域显得幼稚浅显,吴宓回国之初的学术思路一直延续到他 1930年开始写作的《文学与人生》之中。他的学术思路受益于阿诺德,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更倾向于现实人生中个人和社会伦理的重构。但他在对人生的分析中,隐含着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他没有关注充满多辨的学术史问题,往往以新人文主义的眼光来阅读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文学与人生》预示着他在学术上无法进展,但对于他的则是个人人生的“圣经”,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置于具体的人生关怀上,加上与儒家理想相结合和表述不严密,当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他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未能流行,他的学术著作也少有精彩之处,这与他归国时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5.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高观国的词集《竹屋痴语》及与他同时期人的作品中,可以对他的生平行实作以简要考证:首先,可以找出与他交往的一些词友;其次,也可发现作为一个江湖词人,他曾经的游历行经之地。另外,对他的少部分作品亦可作以简要编年。  相似文献   

17.
晏几道是小令这一词体的忠实捍卫者与传承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及狷介狂放的性格,使他在词作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笔者以1055年、1074年为界,将晏几道的一生大致分为前、中、后三期;同时,结合《小山词》中的部分作品及代表性词句,从内容及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小山词作分析,并简要探讨其成因。总之,《小山词》是晏几道一生心路历程的形象再现,也是其性情的真实书写。  相似文献   

18.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本·琼生的闻名一半是靠莎士比亚的提携,一半是靠他自身文学的修养与积累:他在戏剧方面对古典戏剧有继承有创新,他自创情节,开创了英国"性情剧";他的诗歌一改叙事诗和十四行诗的体裁,警句体、挽诗、信体诗等多种体裁,题材上也有多个创新,如亲情诗和乡间别墅诗等。然而,一朝出名并非意味着享誉终生,17世纪即琼生曾经生活的世纪,人们对其作品的接受就有了较大落差,从褒扬到贬斥。文章详细综述并探讨了这种批评走向,加以实例分析了琼生诗歌的独创性,提倡客观公正地评价琼生的作品,特别是其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