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金仁义,男,安徽枞阳人,历史学博士,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史学史方向学术论文数十篇。研究目的:梳理中古史学世家发展状况,对之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并就系列问题提出一孔之见。进而言之,一是厘清中古史学世家发展基本面貌,揭晓其与中古士族发展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南朝三吴地区的侨姓、吴姓士族日益腐朽的时候,襄阳、江陵地区的“南来北人之武力集团”异军突起。襄阳、江陵的武力集团包括两个阶层,一是次等士族,二是高门士族。关于次等士族的问题,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已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则准备讨论高门士族,亦即所谓晚渡士族的问题,以期对南朝士族和南朝政治的研究有所裨益,祈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史上有个奇异的景观,那就是学术文化世家现象。古代的不说,近现代也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钱基伯、钱钟书父子,梁启超、梁思成父子等。至于学术成就稍次一等的学术文化世家,更是多得不得了。然而,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这一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中断了。正如马斗权先生在其《悲学术文化世家的消逝》一文所言,陈寅恪先生之女整理的《陈寅恪诗集》和吴宓之女整理的《吴宓日记》皆错讹较多。可见,这是一个当代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名族处在君主专制社会晚期的科举制时代,中古士族则在君主专制社会中期九品中正制时代,都是世系绵延历时数百年,均致力于本身及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为自身凝聚与出仕需要进行族史的撰写,都为坚守门第婚姻而强调门当户对。在这些基本要素方面两者相同,但在出仕上,士族出任高官,长期掌握朝政,名族官宦无常,绝不能操纵政权。鉴于名族与士族表象的类似与实质的相近,可以说名族是士族的遗绪,具有传承士族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社会基础的基本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伦理四方面。作为东晋南朝社会主体的世家大族集团(即士族),为维护其特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官吏的选举、庄园经济的经营、世代家学传统、宗教信仰、编定家谱、以及限定通婚范围等方式,严格区分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使东晋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门阀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6.
唐末以降,中古士族大姓持续衰落,丧失了其原有的优越地位。士族大姓的没落,表现为政治与社会影响力的下降,五代时期的士族大姓在仕宦与婚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士族大姓的入仕途径、为官品秩大多已与庶族无异,中古以来维系士族圈子的门第婚姻也不再流行,五代士族大姓的婚姻风尚重官品而不重阀阅,与唐代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门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其依赖的社会形态、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士族家族等方面。新时期魏晋士族研究的成果还是保持着一定数量和质量,仇鹿鸣沿用政治集团分析学说,对士族门阀的文化转型进行了新的考证,视野相当灵活。士族门阀与书香门第有着文化隐喻关系,从中国文化内在演进理路分析,书香门第已经成为士族门阀在江南的文化隐喻,从士族门阀到书香门第是一种向文化本真状态的回归,这涉及古代文化从原生到发展过程中认知模式的投射,能够加深我们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和特征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藏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即:陈寅恪治藏学的缘起;陈寅恪的藏学功力;陈寅恪在藏学领域的论述对陈寅恪与中国藏学的关系作一“查漏补阙”式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古社会以家族为坐标单位,以“官”作为根本价值尺度,官职变化是家族兴衰的一盏信号灯,而家族的兴衰又反映出中古社会的变革情况。通过对中古房氏家族仕宦情况的研究,阐明房氏家族只是望族而不是士族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房氏家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魏晋世家大族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迅速膨胀,很快就转化成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与日俱增、日益强化的门第观念。门第观念的核心是建立在经济条件极为富庶和政治势力极为强悍基础上的家族优越感,它以家族的自尊和排他为基本出发点,以不同流品之间的严格界限为基本表现特征,以婚姻、名讳和家教为主要表现形式,充溢于士族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是士族阶层经济和政治上获得空前膨胀的精神化、观念化的产物。这里着重谈《世说新语》一书所表现的士族门第流品意识。 我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一书中曾经说过:“门第形成前或初期,在各大…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是中国历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现代新史学的诞生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实证史学,一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对于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李大钊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则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汝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从汝州方言的声、韵、调等三方面与中古语音系统进行比较,梳理出汝州方言语音系统与中古音系的历史渊源关系,反映中古音到现代音的发展脉络,揭示语音演变中的一些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伏牛山文化圈各个方言与中古音系的联系提供历史音韵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纵观古代历史,自周代起,避讳之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避讳的制度更严于前朝,然而此时却出现了“父子不嫌同名”的矛盾现象。陈寅恪和万绳楠先生皆认为此现象的产生为信道所致。本文通过先假设、再论证的方式,说明信道与“父子不嫌同名”没有必然关联,进而指出其现象存在的可能原因,并以此说明在历史研究中注意避讳学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一生致力教育事业,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五四"时期,陈独秀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追求国民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提倡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五四"之后,陈独秀发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陈独秀已跳出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他的教育观不是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教育,而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升华。陈独秀的教育观可归结为彰显时代特征的教育观、继承与升华传统的教育观、革故鼎新的教育观三个方面。陈独秀对教育的探索,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所提出的这些思想主张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楚文化是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在陈楚地区(以今河南周口为中心)形成、发展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陈地在上古时代正处在华夏、东夷、楚蛮三大部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备哲学思想建设功能、政治思想建设功能和道德建设传承功能等。在哲学方面,陈献章、湛若水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倡导以"自然为宗";在政治方面,康有为、孙中山建设"小康"、"为公";在道德方面,慧能、葛洪的"善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哲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积极启示。通过对此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走向深入,彰显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18.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汉语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特征,从齿音的角度探讨中古到近代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中古和近代的齿音开合口情况进行纵向比较,指出有5组齿音韵字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开合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维崧发起,陈维嵋、陈维岳等人参与的陈氏昆仲唱和,顺治末年就已开始,早于康熙初年的江村唱和、红桥唱和、秋水轩唱和,是清顺康之际江南词坛具有独特意义的家族式唱和活动。陈氏昆仲的唱和词,运用豪放悲慨的长调,抒写家族情感,具有纪实性而非游戏文字,赋笔言志而非竞技逞才,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变革性。陈维崧及其诸弟还积极参与清初其他唱和活动,所作和韵词表现出鲜明的现实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陈维崧昆仲唱和的新取向及其唱和词的新格调,与陈氏家族文化背景和清初词坛审美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新道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前列,回应现代新儒家、新佛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以图复兴道家文化的一代大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撄宁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道家的开拓型人物;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