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敦煌本《杖前飞》谈唐代马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写本《杖前飞》是关于唐代马球运动的记录 ,从中可窥知唐代马球比赛运动的器具、场地、竞技规则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黄英 《文教资料》2013,(7):76-78
马球是一种骑在马上持杖击球的运动,在我国最晚于东汉末年已经出现。到了唐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这项运动出现了异常兴盛的景况。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唐代的马球活动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开展,尤其在场地设施的建设,竞赛交流的频繁,军队中的开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唐代的马球运动,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博物小侦探     
四月青草没马蹄。春天是出游娱乐的好时节,唐代女子钟爱马球运动,仔细看看,谁打出的球击中了门标。  相似文献   

4.
马球热     
《海外英语》2013,(9):35-35
马球是一项骑在马背上的运动。喜爱马术的英国人对马球也是情育独钟。从传统的皇家马球俱乐部.到各个新兴的大众化马球俱乐部.马球在英国迅速风靡。那么你想不想加入马球运动大军呢?  相似文献   

5.
马球运动是我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唐宋时期,倍受王公贵族及文人喜爱.文中通过对最为盛行的唐宋两时期的马球运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对兴盛时期马球运动的发展作一梳理,更深入的了解唐宋时期马球运动的发展演变,使我们对马球运动这一古老的运动项目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马球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运动,经过近现代100多年的演绎,在欧美国家极为盛行,并被称为"王者的运动"。世界的三大马球强国阿根廷、美国、英国在马球运动的发展上各有千秋,形成自己的特色,其发展经验对中国马球运动的回归、重新发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的马球运动发展除高端运动的推广外,还应加强全民运动的宣传和发展,以此为推手,提出从地域空间、文化渊源、产品设计、运作方式、宣传手段上的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艳丽  周波  刘彦 《中国教师》2009,(Z2):47-48
我国塔吉克族的马球运动历史悠久,曾蓬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塔吉克族马球运动面临着将要消亡的现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我国塔吉克族马球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较为系统阐述,并针对其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为塔吉克族马球运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球,古代称为“波罗球”,传说起源于波斯,唐代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兴盛起来。《金史·礼志》对马球的规则描述如下:“已而击球。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或曰两端对立二门,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球状小如拳,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由此可见,当时的马球比赛方式有两种。后一种(两端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学说、史料,对起源于吐蕃的马球运动的传播路线、阶段及途径进行浅析和考辨,然后对青海地区在唐蕃战争冲突和文化交流中马球运动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认为处于唐蕃中间地带的青海地区所具备的诸多条件,是马球运动盛行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端端 《阅读与鉴赏》2009,(10):30-30
讲到马球这项运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英国美国,甚至将之视为西风东渐在体育项目上的表现。现代马球运动在中国确属刚刚起步状态,但回溯历史,马球却是一项在中国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运动。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崔颢现存诗歌四十二首,其诗歌用韵特征与王力先生考证的隋——中唐音系基本相吻合,偶有出韵之处。崔颢诗歌用韵情况对于考察隋——中唐音系,特别是盛唐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代寒山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表达上力求非诗化、修辞上采用反复譬喻、意义上体现通俗哲理、风格上力求古淡,这些鲜明的特征后人称之为"寒山体"。其形成的原因与题壁书写的方式有关,与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中唐底层社会生活有关,同时也与中唐以来以非诗改造纯诗的创作风尚有关。"寒山体"是唐代民间俗化诗实验性写作的一份意想不到的成果,虽然特殊得不无极端,但在后代禅林内外却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诏国自649年建立大蒙国,亡于902年,历十四王,254年,几乎于唐相始终。南诏与唐关系密切,除和平时期的遣使入贡学习之外,战争也多次发生。但纵观二者关系,和平交流占主流,战争区域在西南一隅几乎未跨出四川地区。笔者认为,除与南诏实力相关始终不敌唐以及在和唐长期接触中,对唐先进文化的向心因素之外,与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历代都有图书亡佚,唐代《晋书》亡佚情况尤为突出。唐修《晋书》问世之前已有十八家晋书1存在,由于唐政府基本垄断史书的修撰工作,造成唐修一百三十卷的《晋书》出,而诸家之书皆废。诸家《晋书》亡佚的首要原因是官修史书在史学思想方面占有统治地位,并且官修史书在内容、体例、修撰人员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次,诸家《晋书》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其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统治者没有采取强制手段,但它的修史行为体现了政治对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南唐唱和活动非常广泛,呈现出鲜明的群体和地域特色,它既是唐音的余序,又是某些宋调的萌芽。在向宋初文坛延续的过程中,南唐唱和诗对宋初应制诗风,诗艺的切磋探讨,以及教化功能的提倡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人赴贡举干仕,名曰"选官";入禅林为僧,称为"选佛"。选官与选佛虽有入世和出世的区别,但二者在各自圈内的竞争又很相似,故士林与禅林的风习往往交相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双方圈内习语的互相借用,更表现他们在组织模式和著作形式上的互相效仿。中唐后士人在贡举中形成的文人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受了禅家"选佛"机制的启发,如以韩愈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唐代的"秀句"、"格"、"式"等诗论著作形式也是士人选官与禅僧选佛交相影响的结果。不过,僧人的格、式类著作与士人相比,有很多明显的特点和崭新的因素,象征着思维角度的一种转变,因此,禅僧之"选佛"对于深入总结艺术规律、赢得理论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妇女常服主要由襦、裙和帔构成,三者之外常加半臂。襦为上衣,有薄厚之分;裙经历了由初唐的紧身到盛唐肥美宽大的转变过程;帔为妇女服饰装饰之物;半臂流行于中上层妇女,与今日T恤相似。女着男装为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失婚妇女的命运有其时代的烙印。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上至皇族妇女,下至平民百姓,再嫁者司空见惯。到唐代,守寡或离婚后再嫁者不在少数,公主再嫁者也不乏其人。宋代尤其从宋代晚期开始,寡妇守贞已逐渐成了士大夫阶层的共识,并被社会各阶层普遍实践。汉唐宋时期守寡妇女的生活变迁无不印证着历史的视角:汉代妇女自由改嫁蔚然成风,唐代妇女改嫁之习气依然,足以证明在唐以前社会不以改嫁为非礼,而宋代以后,随着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与普及,儒家礼法文化逐渐确立其正统思想的地位,并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20.
唐朝初年国立强盛,文化发达,广泛接受外来事物。唐墓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人物形象鲜明,保存完整,特别是壁画人物的着装真实反映了唐朝民族融合,对外交往频繁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胡化倾向明显,胡服盛行,对中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