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已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少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拿起笔杆如挑千斤.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苦于无材料,无话可说.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学生有“米”可炊.  相似文献   

2.
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喜欢模仿爱画画的特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采用“看中想作文,画中扩作文,玩中思作文,读中学作文”的“四训”法.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黄海森 《教师》2015,(6):75-76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消除小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们要创设良好、开放的习作“大环境”,打造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平台,创造适合习作的“小气候”,让课外阅读为习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引领学生贴近生活,找到习作的“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主动参与作文讲评,调整评价策略,优化评价方法,创新作文评价方法;创新作文教学观念等,才能让小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积极主动地投身习作实践,从而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有些学生在刚接触作文时,就对作文产生不同程度的“愁”“难”心理;进入高年级,厌烦作文的情绪更让人担忧,有的即使上了大学,往往也不能通过“写作关”.小学生作文,是指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产物,也是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循序渐进的转换.小学生在作文上的心理障碍,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一定困难.那么,如何为学生写作排忧解难呢?以下几种做法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的作文既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的写作练习,更是学生在读写基本功上的训练与提高过程,作文就是一个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小学生作文也是小学生人生观、思想观的一个折射。为此,提高小学生作文的社会性,力求生作文贴近时代是作文教学不懈努力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通达作文实现“和谐社会”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对我校中高年级学生作文情况作过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怕写作文的比例高达70%左右.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同学作文水平较低,所写的作文错别字、病句多,篇幅短,与小学生作文应基本达到的要求相差很远.我们称这一部分学生为作文“特困”生.那么,如何使这些作文“特困”生从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到爱写作文并写好作文呢?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的“脱贫”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于是乎有许多人就把培养小学生“虚构”能力的任务完全交给了想象作文,而把“虚构”作为小学生纪实作文的禁区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认为,小学生的纪实作文不仅应该允许“虚构”,还应该着力呵护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因为,“虚构”并非“虚假”,只要我们引导得法,“虚构”就会令小学生纪实作文如虎添翼,并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一、以“虚构”启发思路学生写作文,很多时候苦恼的是没有具体的内容可写。其实,学生的积累犹如一座宝藏,需要教师在启动学生表达兴趣的同时,诱导其挖掘自身的…  相似文献   

9.
论获取作文材料能力的培养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校徐永森一、问题的提出小学生的作文,是由“内容”与“形式”两部分组成的。学生作文素材从何而来?要从生活中获取。如何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涉及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小学生有了材料后...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认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但是,小学生作文的最大困难是“无话可说。”要使小学生“有话可说”,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只要有了材料,自然就“有话可说”了。可见,观察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作文之源。那么,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呢?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强调深化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体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引导小学生说文和作文,教师在采用“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将识字教学、拼音教学、阅读教学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由于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思想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之中,思考问题比较片面.再加上有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总喜欢用自己的思路去框住学生的思路,或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出现了“要我写”的被动局面,容易引发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因此,我们必须遵照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就要将作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一次性”作文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作文质量的提高.而笔者在进行“优化作文教学程序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一种作文评分卡,弱化了小学生“一次作文”的现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学生,甚至是小学生,作文“假”的成分太多,这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了。“假”作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作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正确培养。怎样减少,避免“假”作文的出现呢?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 在小学,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命题脱离学生生活,超出了学生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能力,因而导致了“假”作文的出现。写人,要求是先进的;写事,要求是有意义的,农村小学生很少或没有去过公园,老师却让他们写《公园游记》。这样,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好在作文里“掺水”了。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作文中发现,大多数作文单调乏味.内容干瘪,框架模式化、语言成人化,几乎千篇一律,情感不亲切、不真实、矫揉造作,难以写出真情、绘出童心、显露童趣、叙述童乐,这已成为小学作文习作的一个“瓶颈”。打破这个“瓶颈”单靠教材中安排、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形成良好的动笔习惯,其最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正确引导小学生在作丈中袒露童心、回归童趣,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永恒的话题。丰富的感情是作文的基础,有“爱心”的学生更能激发出丰富的情感和写作的灵感,这样写出作文才饱含真情,感动读者;一个感情非常平淡,缺乏“爱心”的学生是很难写出好作文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可塑性极大。教师教学作文,同时也在教学生做人。教师要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坚持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叶圣陶语)。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呢?一、指导观察,认识生活当前,学生作文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写同学的外貌就是“苹果似的红脸蛋”、“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写天空就是“晴空万里,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学生作文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作为学生作文最重要的能力———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训练。小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空洞雷同…  相似文献   

17.
评价小学生作文是重“人”(学生)还是重“文”(作文)?我认为应该重“人”,以人为本,这是实现小学生作文评价本质回归的根本。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忽视学生这二作文的主体,只论文不论人,或少而论人。这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小学生命题作文时,常常埋怨他们写法上“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新颖异样,这是因为学生只懂得一种作文构思方法。归根结底是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功夫没做到家的缘故。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教师在布置学生命题作文时,必须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多种角度去引导小学生进行作文构思。下面我以《我的家乡》作文为例,讲一些做法。一、指导学生“顺向作文”构思“顺向作文”构思,即按人、事、物的变化或发展的趋向顺序进行作文构思。《我的家乡》,教师可按下图去指导学生进行“顺向作文”构思。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作文难,写出真实具体的文章尤其难。在小学生作文中,如果解决了“真实”和“具体”这两个关键问题,作文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一、要求清楚,目的明确要指导学生写出真实具体的文章,教师先要明确何谓真实,何谓具体。真实不等于确有其事。小学生作文,由于积累...  相似文献   

20.
杨远猛 《成才之路》2009,(18):86-87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还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观察作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观察作文,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的整体优势,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