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融媒体传播为主线,以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传播为重点,从紧扣传播需要和目的、借助视听手段提高传播能力两个关键点出发,结合当下广播电视传播生态和即兴口语现状,对如何更好进行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传播、从播音主持角度实现信息有效传播最大化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在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传播活动中不能缺位,要积极主动发挥业务优势,力争形成自己的即兴口语传播风格、播音主持风格。  相似文献   

2.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系统的基础,新闻节目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整个节目系统能否健康运行.受众是传播主体之一,是传播活动两极中的重要一极,对于受众来说,听看新闻并不只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看还是不看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受众手里.其积极主动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还表现在接受新闻报道后的议论或评价过程中.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受众心理及其心理规律和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研究受众的心理,对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商光锋 《新闻窗》2009,(6):53-54
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要有人听、有人看才会有价值,有了听众、观众,广告商才会把钱投给广播电视媒体,媒体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在传播行为中,是接受的一方而不是传播的一方决定着节目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是受众决定着媒体的命脉。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研究受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4.
时代发展催生技术进步,技术运用带动时代升级.在技术与时代相互促进、彼此助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信息传播先后经历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广播电视传播时代.今天,早已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的人们正在探寻着走向以互联网终端为媒介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交媒体逐渐吸纳传统的新闻媒体的功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进而决定着社交媒体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的几种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迎来全球化传播的新时代.卫星传送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即由旧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毕一鸣教授在<现代广播电视论纲>中提出了"现代广播电视"的概念,阐述了现代广播电视是跨区域传播、跨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以跨媒体传播为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在传播行为中,是接受的一方而不是传播的一方决定着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只有研究受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县级广播电视的编辑方针,是根据县级广播电视台办台方针对新闻传播活动做出的决策,它规定了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定位、传播内容、传播水准和风格特色等四个主要方面,是县级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抓好县级广播电视编辑方针的制定与落实,对于提高县级台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媒体的传播能力,体现公信力,反映引导力,决定影响力,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基本特征与内在要求,认真研究决定和影响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各种要素,遵循改革方向,把握时代要求,坚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构建符合客观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传播能力体系,探索提升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方法和路径,是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和手段,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如何提高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水平,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一直是广播电视人不懈追求的目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1.
正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最能充分表现人类传播活动特色的工具。作为天天与观众打交道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手中的利器便是语言。语言建立了主持人与受众最直接的交流关系,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主持人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文艺作品所表现的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主客观因素指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格  相似文献   

12.
传播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传播具有道德属性,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的制约.作为传播者,应该在社会伦理准则下从事传播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大洋彼岸的信息.本文基于全球化时代的传播情境,对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伦理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从现有理论观点中提出质疑和新观点,并对这一新观点进行论证,旨在通过此问题的探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3.
程敏 《声屏世界》2016,(12):60-61
从某种意义来说,广播电视传播是以服务受众需求为第一目的,受众甚至掌握着广播电视节目的生杀大权.研究受众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分析受众在收听收视过程中有哪些思维定势效应,对于有的放矢进行广播电视品牌建设与节目研发,对于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秦楚 《军事记者》2011,(7):49-50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受众信息需求的提升,当今广播电视节目中互动、参与的比重越来越大.以主持人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态已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形式。不仅新闻、专访、连线、谈话等节目出现了大量记者型主持人,越来越多的综艺、娱乐、体育、经济与社教等各类节目中也出现了记者型主持人的面孔。他们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影响受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谭力  刘宁 《新闻窗》2012,(4):76-77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而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它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可以说,主持人语言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优劣,甚至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主持人在节目中应是传媒制作活动的最后一环,是传播理念的最终呈现者;他(她)代表节目集体,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还决定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然而今天,大众传播语境日趋呈现多元样态,社会宽容度逐渐提升,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及形式在不断丰富,我们看到,可以在镜头前"说话"的人似乎越来越多,除主持人外,嘉宾、现场观众、参赛选手,以及现在"如日中天"的嘉宾评委,都在滔滔而不绝.尤其是近两年来日呈强劲"势力"的嘉宾评委们,他们的话语权似乎愈来愈大,甚至时见"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举,他们不仅能决定参赛选手的赛程,似乎还能影响节目的进程.如此这般,主持人的话语权是否在被分割?"传播者"概念在现实操作中是否被丰富和扩充了?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奇怪腔调的引用,古诗词的滥用,字词错误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时效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发展现状入手,并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进行了研究阐述,并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产生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及审美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时效性及有效性,进而促进广播电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贾挺明 《中国广播》2011,(11):40-43
“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对农传播的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积极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农传播水平,在服务“三农”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如今我国广播电视对农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仲灵毓 《中国广播》2004,(10):41-43
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不论对广播、电视、报刊,还是网络传播,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近年来,许多企业或者制造商都在大力推广整合营销传播,他们与广播、电视等媒体频繁接触,以此整合自身的资源、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提高销售量。本文试图从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角度来论述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电台和电视台利用两种不同形式的传播手段进行着传播活动,它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则是独具特色的传播风格和传播特色,虽然谈话节目均存在于达两种媒体中.但其节目样态和主持人对节目的掌控方式还是有着些许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