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岛》是一本关于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小说。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理论的角度切入,分析利维的小说《小岛》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冲突及文化身份认同思想,以证明利维是一位优秀的表现移民身份认同的小说家,且其作品《小岛》是一部深刻的身份认同小说。也以此来促进移民和新环境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尤丽娜 《海外英语》2014,(8):222-223,235
托妮·莫里森在她形形色色的小说场景中探讨非洲裔美国人在文化夹缝中如何维持自我完整文化身份;即通过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四个方面来定义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4.
肯尼迪遇刺这一历史事件及其文化记忆对于德里罗的小说创作以及美国后现代社会"认识型"转变有重大影响.德里罗在<天秤星座>中并没有简单地把奥斯瓦尔德描写成一个偏执狂,而是通过剖析奥斯瓦尔德精神成长和心理变化的轨迹,探究奥斯瓦尔德竭力建构自身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思想历程.德里罗以精湛的艺术成就对后现代历史"认识型"的范式转变以及后现代主体性、自我和社会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家庭内家国文化与家庭外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通过与异族青年婚恋这种方式,在多种文化间进行自身身份的探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8.
"80后"初中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他们对专业身份的认同和对"80后"群体的认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文归纳了"80后"初中教师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揭示了其在角色外赋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中做出的调整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记忆总是被现实征用的,人类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时有阻隔或失败。《挪威的森林》就反映了记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对于《挪威的森林》中的众多人物以及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各色人物、甚至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人和生命都是有限的,"自我"总是一个不完整、有欠缺、时时刻刻承受着矛盾和分裂的状态。虽然我们总是试图要去修复它,但它不仅在本质上是不能被修复的,而且实际上它也不需要被修复。正是这种形形色色的断裂和缺口才形成了"我"之所以为"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人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1.
在王安忆小说的负心情变母题里,痴情女性以受虐来认同男权文化,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的严重危机。本文从这一母题出发,提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建构自我身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183;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中,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空间,超出了仅仅是满足弥补精神空虚文化饥渴的视觉需求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可以读解的"符号文本".通过这个"符号文本"来表征农民工和城市上层人士不同个体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大众化集体化低廉的休闲娱乐场所是农民工们"城市"身份的心理上自我认同的符号性空间;而高贵典雅价格昂贵的休闲场所成为城市上层人士确立自己品味高雅、权高位重的成功者形象,彰显自我身份地位优越性的符码.  相似文献   

17.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8.
阿齐兹是E.M.福斯特小说《印度之行》中一个寓意丰富而又内涵深刻的人物形象。作为英国殖民权力规训下的欲望主体,阿齐兹对自身"杂糅"的文化身份认同充满着焦虑和困惑,他对自身及印度民族——国家主体身份和文化的认同经历了一个由混沌意识到自觉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许多评论者研究《酒徒》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和小说的"内在真实",这里则研究"酒徒"身份认同问题。认为:酒徒在一切都是商品、一切皆是谎言的世界中曾迷茫过、呐喊过却最终因自我身份无法确认而逃离,酒徒身份认同问题也无法解决,从而导致其陷入无根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