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 ,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化。本文辨体明性 ,清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意在抉摘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失体”、“失性”之弊 ,并为中国文论走出世纪困境寻求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有个著名的命题———言意之辨。中国哲人们为了解决言意问题,做了另外一种尝试,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象”的范畴,从而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崇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抽象意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家”,古人通过感性形象把握意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兴思维”是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可谓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论,如“妙悟”、“取法乎上”等,对中国古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沧浪诗话》中包含着辨体的思想,体现了作者明确的辨体意识,《沧浪诗话》中的辨体理论是我国古文论中辨体理论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体明辨序说》是中国古代文体论集大成之作,在古代文体批评发展史中有着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文阐发了《文体明辨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辨体观念,并认为《文体明辨序说》虽然不及刘勰议论文体之“体大而虑周”,但也确实做到了分体愈细,辨析愈严,并全面总结了自先秦迄于明初的古代文体类型,将中国古代的辨体批评再次推向了高峰,应该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从《周易》蕴含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方法出发,探讨了《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特殊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古代数学研究者习惯于从整体、变化等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引导中国古代数学走上了与西方传统数学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文体排序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分别体现了文体排序的语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并分别根基于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分类观念、“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念、尊卑亲疏的宗法观念、“重生”“贵生”的传统伦理观念以及雅俗之辨的文化观念。在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中,这一基本体例的运用呈现出混杂性、交错性的特征,这同中国古代总集编纂时“唯假文以辨体,非立体而选文”的编纂方式有关,并体现出中国古代“因文立体”的文体分类意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过程。先秦两汉出现了古代文体分类的滥觞,诗歌体制得到了初步规范;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取得自身独立意义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丈心雕龙》与《诗品》的出现,形成了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批评具有辨味的特点,而西方古代批评具有辨真的特点;中国古代批评注重诗性、鉴赏、妙悟、感性、经验等,从而决定了中国古代批评在批评文体、语言、方法、结构等形式因素方面的特点。充分认识中西古代批评的差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论古代中国整体思维对管理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在文化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一切文化活动。本文探讨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四种主要形式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抓住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精神,使其古为今用,从而进行思维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现代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基于逻辑思维的文论术语体系迥异,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擅用意象性的话语,从而造就了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技法命名的形象性和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其细微处的深度表现力往往超越了定义与解释;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体批评、方法探求和体系建构上亦自成体系,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的丰富色彩。而这些,都源自中国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这向我们昭示了中西文论分野的根源和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论"失语症"之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学界对"西方文艺中心论"充满焦虑,对本土文化身份有了清晰的认知,但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寻找到有效的突围路径,在中国古代文论及其现代转化问题以及现当代西方文论及其本土化问题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研究者不得不面临自身知识谱系的局限、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转化的技术路径的困境等挑战。  相似文献   

14.
林蔚小学地处崂山腹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家长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意识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受崂山水库水资源保护的限制,当地就业岗位很少,居民只能外出打工,早出晚归的现象居多,这种地域的特殊性,深刻的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尚简"的特点是一个值得令人承扬的优良传统.从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理论的接受需要积极主动的思考以提高接受的功效的角度分析,古代文论因"辞尚体要"而具有科学性和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16.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诗歌形象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古代"韵味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追求"滋味说",再到追求"味外之味",这是古代诗人努力追求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最大化的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欢愉之辞难工"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热点,前人对此给予了数十种阐说。本文突破前人成见,立足于生活本质和文学创作实体,对韩愈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认为,欢愉之辞并不比穷愁之言难工,"难工"只不过是欢愉之辞所占比重和创作局限所造成的文学假象。应该对"欢愉之辞难工"的积习给予纠偏。  相似文献   

19.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晋太康诗人左思不但重视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更注重创作上的开拓创新。其《咏史诗》八首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尤体现在对传统的突破与艺术的创新方面。文章指出左思这方面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全新地审视和观照历史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境;往古世界与诗人自身遭际之间的象征关系;熔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于一炉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