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查研究红松开花和结实的规律,提出影响结实连续性的因素主要是结实枝营养状况,红松林林分不结实主要受气候因子影响;红松结实量与红松分杈、树木的冠幅大小、径级和立地条件相关;红松种子资源具有再生性、有限性和脆弱性,提出有效地保护红松林生态系统是红松种子资源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长期自然选择,红松形成了良好的林隙环境更新的适应性,为红松林隙更新造林提供了契机。森林抚育伐作业,只要根据林木年轮生长规律,适当地调控森林抚育伐强度,放宽径级采伐限量,伐除树冠重叠交叉大径级主控木,不仅可以解放被压木,全面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改善了林木生长空间环境,为红松林隙造林,提高林地林木承载量,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标本兼顾的捷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测法测定了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生态的凋落物量及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年森林凋落物量最高,达1.8t/hm2。岳桦林年森林凋落物量最低,只有0.7t/hm2;不同树种叶凋落物的养分含量不同,灰分含量,针叶树叶平均比阔叶树叶低;在阔叶林中,五角槭叶和紫椴叶灰分含量较高,超过8%,红松和落叶松叶最低,都低于6%;不同林分的阔叶、针叶、枝条、果实和其他凋落物营养元素含量百分率不同,阔叶和针叶比较,阔叶红松林的阔叶凋落物营养元素含量明显地大于针叶的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小兴安岭伊春林区的过伐林,通过均匀机械布点的方式调查林内光照条件分布状况,利用冠层仪观测手段定量计算观测点的郁闭度作为光照条件的分析指标;同时通过植被分层频度调查研究过伐林下植被的演替趋势.结果显示,过伐林中虽然红松种群在更新层和演替层都有较好的分布频度,具有进展演替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潜力,但是由于过伐林的整体郁闭度偏大,近半数区域的郁闭度都在0.8以上,对演替层红松幼树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合理的透光抚育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食物链原理和动物与生境密切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动物的影响.认为松果采摘后,一方面松籽没有动物帮助搬运,使红松不能正常天然更新,影响了红松林生态系统正常演替而破坏了动物生境;另一方面使得保护区内以松籽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发生数量变化,致使食物链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红松林中动物分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8年生和50年生文冠果的生长和结实特性.结果表明,前者的单株结实数、果实纵横径和种子千粒重均明显大于后者,而单果种子数在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8年生文冠果2年生枝花总数是50年生文冠果的1.66倍,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雌花比例在2种林龄文冠果间无显著差异,而后者的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施肥量和播种量对多叶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处理间以N∶P∶K比例为50∶20∶20(以有效成分计,kg/hm2)的种子产量最高;播种量对多叶老芒麦结实性能和种子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多叶老芒麦种子生产中采用低播种量(9.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整枝方式对潍县萝卜的种子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种株主茎摘心不能显著增加一级分枝的数量,但却能显著增加二级分枝的数量,增加结荚数,提高种子产量。开花末期将各级侧枝摘心,能够增加有效结荚数,提高种子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在对平泉大窝铺小鹰窝沟等处更新良好的天然油松林进行调研后认为 :阳坡油松林在 4 0 a左右达到更新成熟。在此期间对林地进行刈草和块状整地 ,造成裸露、疏松和凹凸不平的微地形 ,并在种子半年实行渐伐、择伐或强度间伐 ,保留郁闭度在 0 .3~ 0 .6 ,可获得满意的更新效果 ,此结论将对承德市 6万余公顷人工油松林的更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在带岭秀水人工栽培五味子园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上看,试验中最好的组合是处理3,三次重复总产量是1780g,平均产量是623.3g/株丛;豆秸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豆秸每丛6㎏处理总平均产量531.2g/株丛;不同量猪粪和不同量鸡粪之间产量不显著,不同量豆秸之间产量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串叶松香草在引黄灌区的物候期、生长特性以及种子生产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串叶松香草在宁夏川区7月上旬植株高达206.9cm;整株风干重1049.6g;地上生物量达539.9g,单个叶片风干增重可达0.713g,呈直线型增加;每株有花序200个以上;单株产草籽32.384g。  相似文献   

12.
探讨钾素对板栗产量的影响,通过增施钾肥,提高板栗的单位面积产量。采取叶面喷施硝酸钾,比较不同的喷肥次数对板栗生长与开花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钾对板栗平均叶面积、平均叶重、结果枝数、平均雌花序数、平均雄花枝数、单果质量、座蓬率和空苞率有明显的影响。叶面喷钾肥后,单叶面积增加24.8%,单叶重量增加13.3%,雌花数提高了41.7%,座蓬率提高22.9%,空蓬率减少70.9%,出蓬粒数增加47.1%,出实率提高7.9%,百粒重提高16.7%,单株产量增加105%。生产实践证明,叶面喷施钾肥对板栗具有较高的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13.
伐桩腐殖化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周转是人工林土壤碳吸存和地力维持等关键生态过程的重要途径,尚缺乏必要关注。根据地方采伐档案,以1999-2013年四川盆地马尾松人工林采伐剩余的伐桩为研究对象,用年龄序列分解实验研究伐桩系统中木桩(SW)、根桩(SR)、树皮(B)和不同径级的根系(R1:0 mm<径级≤10 mm, R2:10 mm<径级≤25 mm, R3:25 mm<径级≤100 mm,R4:径级>100 mm)的胡敏酸与富里酸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年的腐解,伐桩的胡敏酸含量增加,但储量减少;富里酸含量和储量都减少;胡敏酸/富里酸增大。伐桩系统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分别介于1 688.35~4 434.99 kg/hm2和822.86~6 159.29 kg/hm2之间。相对于其他组分,根桩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大于木桩和树皮,大径级根系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大于小径级根系。可见,马尾松人工林伐桩系统具有较高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随腐解进行,其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加。这些结果对于理解粗木质残体分解及人工林碳吸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等离子处理仪,模仿太空原理激发作物的潜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长潜力。研究表明:处理过的豆角种子比未处理过的豆角种子提前1到2天出苗,株高比对照组降低了9.3%,茎粗比对照组提高了19%,产量提高了12%,明显地提高了作物的抗性,尤其是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茶薪菇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并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诱变育种工作.实验表明,培养5天的茶薪菇菌丝体酶解3小时原生质体数目达到最大值.原生质体经紫外线照射20秒,致死率即达70%以上.再生菌株经筛选后,原生质体再生株C16和诱变株C304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2.7%和17.9%.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宁夏盐池县干草原牧草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土壤种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牧草返青期、牧草生长发育期和牧草落粒期的种子库密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其密度分别为1286粒/m2、792粒/m2、817粒/m2,平均发芽率为38.26%,种子库中以单子叶数量居多,是双子叶数量的6.75倍;在垂直分布上以0~5cm土层中最多,占71.31%,5~10cm土层次之,10~20cm土层最少,仅占10.33%。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大田苜蓿实施不同的施肥处理,研究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吸收规律的影响。对苜蓿三年的株高进行整理,应用Logistic方程y=k/(1+aebx)对苜蓿株高进行分析,得到苜蓿植株的最大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和品均增长速率。结果表明,处理1(尿素97.8kg/ha,过磷酸钙293.5kg/ha,硫酸钾136.4kg/ha)的株高最大,该处理在每年第二茬植株最大增长速率、平均增长速率最大、植株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最短:通过对苜蓿干草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含量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与株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运用高速摄影及影片解析法获取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第五栏跨栏步技术摆动动作运动学参数,并将主要参数与男子高栏和女子短跑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撑阶段摆动腿大腿绕髋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与女子短跑摆腿动作较为接近;摆动腿小腿绕膝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呈前大后小,与短跑相反;摆动腿下压动作略早于男子高栏运动员;摆动大腿前摆的平均角速度快于下压时的平均角速度,摆动小腿折叠平均角速度是小腿打开平均角速度的3.2倍;起跨腿同侧大臂动作大于异侧动作且向前摆动幅度大于向后摆动幅度,起跨腿异侧小臂摆动幅度与同侧大臂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方式对黄芩产量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对黄芩产量及黄芩苷含量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 :平畦宽行宽幅条播剪花枝、窄行条播蹲苗控上的与对照窄行条播相比 ,增产极显著。产量水平分别为 2 5 77.0 0 kg/ hm和 2 45 5 .80 kg/ hm2 ,比对照分别增产 3 9.3 5 %和 3 2 .79% ;平畦宽行宽幅条播的产量为 2 12 2 .3 5 kg/ hm2 ,比对照增产 14 .76% ,未达到显著水平 ;起垄宽幅条播的产量为 14 2 5 .0 0 kg/ hm2 ,比对照减产 2 2 .95 % ,达到显著水平。黄芩苷含量以窄行条播蹲苗控上、平畦宽行宽幅条播剪花枝的最高 ,分别比对照窄行条播提高 11.87%和 2 .5 2 % ,起垄宽幅条播的最低 ,比对照减少 5 .94% ,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从黄芩单位面积黄芩苷产量看 ,窄行条播蹲苗控上、平畦宽行宽幅条播剪花枝的最高 ,黄芩苷产量分别为 185 .10 kg/ hm2和 178.0 5 kg/ hm2 ,比对照窄行条播分别增加 48.5 0 %和 42 .84%。  相似文献   

20.
应用DXA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退役前后武术运动员前臂、腰椎和髋部骨量,探讨PBM及骨量丢失的身体部位及年龄特征。结果:男性PBM,前臂(40~)0.807±0.124g/cm2;腰椎1-4(25~)1.005±0.138g/cm2;大转子(20~、25~)0.801±0.094g/cm2,股骨颈(15~、20~、25~)0.974±0.132 g/cm2,三角区(20~、25~)0.904±0.110g/cm2。女性PBM,前臂(35~)0.723±0.107g/cm2;腰椎1-4(25~)0.952±0.112g/cm2;大转子(25~、30~)0.735±0.078g/cm2;股骨颈(20~、25~)0.863±0.092g/cm2;三角区(25~)0.794±0.089g/cm2。结论:男性PBM高于女性,25~岁PBM出现的部位最多,PBM后,三角区骨量丢失幅度最大,女性大于男性。男性PBM,腰椎1-4股骨颈三角区前臂大转子,在15~到25~出现,股骨颈、大转子、三角区PBM稳定2~3个年龄段。女性PBM,腰椎1-4股骨颈三角区大转子前臂,在20~到30~出现,股骨颈、大转子稳定2个年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