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广为人知的小说.作者以其精练、简洁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其在作品中擅长运用象征、比喻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富有很深的意蕴,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除了人们广泛讨论的雨、高山、平原等事物外,还有一样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酒在这部作品中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描写了一个试图摆脱悲剧命运却惨遭失败的悲剧人物。作品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一生写了许多不朽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其最著名的两部。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探识海明威创作思想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永别了,武器》被认为是一部当代文学杰作,这部作品成功地描写了一战及其对青年人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不可磨灭、不可愈合的。《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反战题材小说,通篇都弥漫着反战思想,作品描述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无情,它剥夺了人类的幸福。同时这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就是海明威的真实写照。海明威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结合富有诗意的语言,对战争作了有力的抨击。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许多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永别了,武器》就是一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海明威擅长运用各种叙事技巧,《永别了,武器》就充分展示了他的多维叙事艺术。通过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叙事时序和人称,揭示该作品的叙事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海明威的《A Fareull to Arms)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顶峰之作。这部小说的标题用了个耐人寻味的“Arms”。“Arm”在英语中一指“武器”,一指“怀抱”。很显然,它使标题具有双重含义:“永别了,武器”,“永别了,女人”。正如这部小说的标题一样,在海明威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两部长篇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一直没有离开“战争”和“女人”这两个主题。本文试图从海明威所关注的战争和女人的主题中寻求“迷惘的一代”所经历过的心灵挣扎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艺术技巧的成熟,标志着海明威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本文试从爱情主题归于虚幻、人性在现代社会的异化、战争导致的荒谬感和传统悲剧精神的消解等方面对《永别了,武器》做出现代阐释,更进一步地挖掘作品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家海明威曾亲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关于战争主题的作品表明了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就是战争主题作品中的突出代表。《永别了,武器》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深切的渴望与热切的呼唤。环境描写在作品中很好地"映衬"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9.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主题,战争和爱情,将爱情安插于战争中。该书讲述了主人公亨利和女主角凯瑟琳相遇,相知,相恋,到后面亨利意外成为逃兵,侥幸生存下来的他决定放下武器,和凯瑟琳去另一个城市生活,但故事最后以凯瑟琳母子双亡落幕。国内对海明威作品语言风格和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居多,但是对汉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永别了,武器》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很大,对当代青年成长具有启示意义。时代在进步,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在前进,学习者要站在更前沿的角度去学习研究译作,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平、反战的主题在今天更显得珍贵。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硬汉子”形象扫描金德琅一个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纳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中,战争“是最重大的主题之一”.他写出了《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第五纵队》等一系列描写战争的作品,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1.
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之一以及“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言人,是不被列入荒诞派作家之列,因为他的作品不是借荒诞的形式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在思想上却隐含了深刻的荒诞意识。本文将以其力作《永别了,武器》为例,试图分析荒诞意识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以及海明威对荒诞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标题是贯穿整个作品的灵魂,它与作品的情节、主人公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明威小说的标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思想意蕴.通过双关语、象征、引用、对比等多种手法的广泛运用,创造了独特的文学情境,显示出充满魅力的创作风格。笔者以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小说名篇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上述手法的具体用法和深刻内涵,以期通过对标题艺术的解读更深刻地理解海明威作品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悲凉命运作家”的代表。本文以《永别了,武器》为例,探求了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对其作品思想性和人物刻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这两部小说,都以河流作为故事环境。两条河流分别对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渲染作品主题产生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相似作用的背后蕴藏着两位作家的相似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剖析了《永别了,武器》的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从人物多重对照中揭示其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进而探讨了作品的深层哲理意蕴,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精神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猎牛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他的“电报式”的写作风格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猎牛》简洁凝练地描述了一个狞猎场面,所谓的“海明威风格”已依稀可见。  相似文献   

17.
蜀虎的长篇小说《酒脸》重点描写了经受政治磨难的主人公车辟,在“文革”后直至新世纪仍然难于谅解那段历史的复杂心理活动。尽管车辟最终融入主流社会,但作品的这种“滞后性”写作自有其可贵之处。《酒脸》由于渗透其中的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特点,具有了与上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或“反思文学”作品的相似性,也证明了关于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作品对于“伤痕”或“反思”历史的执著叙述,在新的语境中,凸显了自己一定的价值。关于主人公车辟形象的塑造,尤其关于主人公在历史面前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及其采取态度的描写,也许是作者的预期设计,但这种写作的实际效果增添了作品的矛盾性和丰富性,从而使得这部作品有了容易引起人们进行新的思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战地春梦》(直译作《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厄纳斯特·海明威1929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它是“一部宗教性的书”,寻求宗教意义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有的认为它反映了恋爱与战争两个主题;更为集中的观点是:这部书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人们各有自己的思想轨道,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去观察、分析,便得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19.
林海霞 《文教资料》2007,(23):111-113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学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成为文学流派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即从文学风格的定义及形成、影响文学风格的因素着手分析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讨论20世纪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在此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篇重要小说。以《永别了,武器》的两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译文词语的选择、句法、人物身份与语言、特殊名词的翻译四个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和译者的策略,以及海明威风格的保留与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