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双喜 《甘肃教育》2013,(21):34-34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人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合作者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不仅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不仅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  相似文献   

5.
一、教师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1)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研究性学习在知识方面,要求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换为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将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一起平等交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育者:"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在先生那里,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蹲下来,见学生拿着扫把玩杂技,你就不会斥之为"不懂事";见学生不会做卫生,你就不会斥之为"无能";见男生捉弄女生你不会斥之为"顽劣"。他们是孩子,我们的确应该蹲下来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课堂充满和谐是教育教学的艺术化与科学化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愉悦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里遨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的教育尤为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学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如果说不热爱学生就不配当一名教师有点过分的话,那么说不热爱学生就算不上好教师,就没有不合适的了。一、做平等的合作者,打通师生之间的隔阂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  相似文献   

9.
李洪敏 《贵州教育》2012,(23):47-48
从事教育20年来,回想自己的工作历程和业绩,无不是得益于这条训诫。"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一直是我在不断探索、追寻的路。虽然,我不敢说教过的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的课,但是大多数的孩子,还是认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那么,这样的"喜欢"我是怎样争取来的呢?首先是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个任课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于班主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潘天寿先生是近现代杰出的大画家,是一位以"精神性"为依恃来从事艺术,从事"丰富而深刻灵魂生活"表达的艺术家。他以艺术本身作为救赎自我灵魂的"宗教",用尽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宣泄出内心的真实感情,以真善美的美好情感给别人的心灵以感动和慰藉。他要求他的学生们对艺术要有持久的热情,告诫学生艺术要着眼于创造。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对我们仍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小学高年级班主任,要做好这份工作,首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而日记则是最有效的方法,日记是教师洞察学生心灵的窗口;日记是学生自我反思,纠正错误的心灵场所;日记是融洽师生情感的纽带;日记是教师自我比照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3.
民主平等走进课堂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针对这一时代学生的特点实施的教学对策。教师必须从高高的"帝王座"上下来,走进学生之间,融入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上  相似文献   

14.
一、交给“拐杖”,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根据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理解,阅读教学就是“扶读”。譬如小孩子走路,大人开始扶着孩子走,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能够走。现在要把这个比喻用在阅读教学上,那就应该是教师的功夫不应下在如何讲解上,而应下在如何“扶”上。要以扶促读,而不应以讲代读。那么究竟怎样“扶”呢?首先应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代之以提问设疑,启发思考。课文的词语由学生结合注释,查阅字  相似文献   

15.
张玉 《甘肃教育》2011,(19):81-8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本人觉得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进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朗读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要真正实现朗读教学的核心——"有感情地朗读"却并非易事!面对幼稚的学生实现感情朗读需要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可如何建构起这座心灵之桥呢?除了常规的"范读引路"、"分角色朗读"等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引领也是有效的呢?教学中,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呢?下面我将结合教材举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徐亚 《文教资料》2010,(7):55-56
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引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本文认为,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其次,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由台前退到幕后,让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中继站”和“加油站”。  相似文献   

20.
汤军 《时代教育》2009,(8):260-260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要想开拓学生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学生生活中的苦与乐,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理解和信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是纽带,是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