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板式无砟轨道是一种全新的铁路轨道结构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有砟轨道,无须轨枕、散粒体碎石道床等结构支撑.自密实混凝土是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关键工程材料,其灌注施工质量直接决定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整体质量.结合郑济铁路河南段现场施工经验,探讨了自密实混凝土和配制要求,总结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要点,希望对同类工程施工有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无砟轨道层间损伤削弱了轨道结构的整体刚度,有可能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本文旨在分析层间损伤对轨道板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构建一种快速精准的损伤识别方法,以期为无砟轨道层间损伤识别提供参考。创新点:1.基于振动响应的特征指标,提出无砟轨道层间脱空损伤的两阶段识别方法;2.建立精细化有限元仿真模型,实现对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损伤的准确识别。方法:1.利用室内足尺模型试验验证含层间脱空损伤的板式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图8);2.通过仿真模拟,获取时域和频域内对层间脱空敏感的损伤特征指标(图10、12和13);3.运用D-S证据融合理论对多个损伤特征指标进行融合,并采用包括损伤区域大致识别(阶段I)和精确识别(阶段Ⅱ)的两阶段识别方法实现对自密实混凝土损伤区域的识别(图24和25)。结论:1.从时域和频域提取的5个损伤指标可全面反映隐藏在振动信号中的损伤信息,但仅使用单一损伤指标很难保证识别的准确性。2.证据理论的应用可充分利用多个损伤指标之间的互补信息,降低识别的不确定性;在识别阶段I,通过融合损伤指标均可准确确定不同脱空区域的位置。3.损伤识别的准确性与...  相似文献   

3.
新建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货运铁路为三级铁路,该地区主要为盐渍土地区,该工程铁路通过地段岩盐层最厚达17.7m。其成分以氯化钠为主,盐层底部为湖泊相淡水沉积,沉积有厚2~14m的粘砂土、砂粘土、粘土及淤泥质粘砂土、粘土,再下为粉砂、细砂或中砂、粗砂、砾石土等,组成第一层承压水层,一般厚5~8mm。运用实际观测到的涵洞的沉降变形资料和涵身现场的原位测试、查阅相关资料及反演得到的土性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及实际观测分析涵洞DK42+768两侧过渡段沉降规律,开展轨道平顺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季冻区路基冻胀对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轨道结构的服役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基于实测数据,本文旨在建立轨道-路基冻胀空间耦合静力学模型和车辆-轨道-路基冻胀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傅里叶级数进行冻胀波形拟合,进一步探究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与轨道结构变形映射关系、层间离缝特征及路基冻胀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期为季节性冻土路基冻胀问题的防治及研究提供依据。创新点:1.采用傅立叶级数对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并将其作为有限元模型的输入边界条件;2.提出将静力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为动力模型初始条件的计算方法,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3.从时域和频域探讨路基冻胀波长和幅值对车体振动加速度和轮轨力的影响。方法:1.采用傅立叶级数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并将其作为有限元模型的输入边界条件(公式(4));2.通过建立路基冻胀-无砟轨道结构静力与动力模型,分析轨道结构层变形映射关系及车辆动力响应。结论:1.冻胀位置对轨道垂向上拱变形及层间离缝影响较大;2.轨道结构各层最大垂向变形随冻胀幅值的增大而增大,且几乎呈线性变化;3.路基冻胀波长越大,对车体垂直加速度的影响越小;4.当冻胀波长一定时,车...  相似文献   

5.
作为商住楼的底部二层框架-剪力墙,上部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在规范中并无涉及。在其结构选型以及用TBSA程序进行结构计算时又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这类结构设计中,通过增庙剪力墙来加强建筑物的抗扭刚度,增强抗扭作用;为使楼板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将第二层楼板厚度取为120mm,在用TBSA程序计算时,采用手动干预的措施,有效调整计算结果。实际计算表明,这些方法能使这类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作为粘弹性材料,水泥乳化沥青(CA)砂浆的变形依赖于时间,且包含不可恢复变形,使得轨道板与CA砂浆层之间形成离缝,进而影响轨道的结构受力与变形。本文旨在研究CA砂浆在列车荷载作用下、不同初始弹性模量时的粘弹性变形规律,以期为轨道结构的维修养护提供参考。创新点:1.以粘弹性理论与时间硬化率分析方法为基础,拟合得到CA砂浆的时间硬化率特征参数;2.建立基于时间硬化率的中国铁路轨道系统(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实体模型,成功模拟了CA砂浆的粘弹性变形过程。方法:1.运用Burgers与四单元五参数粘弹性本构方程,拟合得到CA砂浆的时间硬化率特征参数,并验证该参数的合理性(图5);2.结合现场测试所得钢轨支点压力,统计分析得到有限元模型循环加载的幅值与周期(图11);3.通过仿真模拟,得到CA砂浆在列车荷载作用下、不同初始弹性模量时的粘弹性变形,进而探寻CA砂浆的粘弹性变形规律(图16和17)。结论:1.基于时间硬化率的分析模型能较好地模拟CA砂浆变形行为。2.随着CA砂浆初始弹性模量的增大,CA砂浆在粘弹性变形前后的应变差值逐渐减小,位移差值逐渐增大;位移差值集中于0.2~0.6mm,且变形敏感区域约为板端2.5个扣件间距。3.CA砂浆本身粘弹性特征引起的不可恢复变形是导致CA砂浆层与轨道板之间形成离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研究CA砂浆变形及损伤时,建议考虑CA砂浆粘弹性行为及其变形特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例1在一段平直的道路上,汽车以54km/h的速度运行了这段路的三分之一,然后用60s运行了剩下的360m,求汽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习惯解法思路:(1)求出全路程s.由题意知(1-13)s=360(m),得s=540(m).(2)求出13路程所需时间t1和通过全路程所用时间t。(t=t1+t2)(3)最后用υ=st求出这段路程中汽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快速解法:υ1=54km/h=15m/s,υ2=st22=36600sm=6m/s,故:υ=st=1s3s/υ1+(1-31)s/υ2=υ23υ+12υ2υ1=36m×/1s5+m2/s××165mm//ss=7.5m/s.迅速求出汽车在这段路程中运行的平均速度7.5m/s.快速解此题的关键是利用过渡因素,进行综…  相似文献   

8.
目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特性对航空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而湿热环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退化作用较大。本文针对湿热环境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拉疲劳性能和疲劳可靠寿命的影响进行研究,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实际湿热环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创新点: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吸湿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过程;2.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湿热环境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拉-拉疲劳性能和疲劳可靠寿命的影响。方法:1.通过吸湿实验,观测分析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湿热老化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过程;2.通过疲劳试验,研究湿热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刚度退化规律和损伤失效模式;3.通过理论分析,采用疲劳可靠寿命预测模型,得到湿热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可靠寿命。结论:1. T700/MTM46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吸湿过程中,出现了微孔和微脱层等损伤,但比疲劳过程中产生的损伤要小得多;2.与常温环境相比,湿热环境下实验件的刚度退化曲线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刚度下降幅度增大;3.与常温环境相比,湿热环境下实验件的疲劳极限降低约6%,疲劳损伤模式相似,但在相同疲劳循环数下的损伤程度加剧;4.在湿热环境作用下,实验件的疲劳可靠寿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吊装施工的大节段钢箱梁属于整孔异位安装,其几何状态从工厂到桥址不断转换、几何关系复杂,且对成桥梁面标高、海上大节段环缝对接以及桥梁支座定位均有非常高的精度要求。本文研究基于几何状态传递的大节段钢箱梁吊装施工控制方法,以解决分阶段施工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几何状态控制难题。创新点:1.确定大节段钢箱梁几何状态控制指标,即顶底板下料参数、大节段环缝宽度和支座定位;2.提出以钢箱梁控制点的里程和高程作为基本状态变量,推导大节段钢箱梁各状态下的几何状态方程和状态传递矩阵。方法:1.针对大节段钢箱梁吊装施工特点,进行状态分析,提出其施工过程的典型几何状态,即设计成桥状态、无应力状态、工厂组拼状态和安装状态;2.通过理论推导,构建各几何状态间的状态传递方程,得出大节段钢箱梁吊装施工时结构的几何状态变化关系;3.基于上述推导的方程,计算大节段钢箱梁下料参数、大节段钢箱梁环缝宽度和支座定位参数,以指导施工;4.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结构实际响应数据进行测试,并将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分析对比,以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1.采用本文方法实现了港珠澳大桥大节段钢箱梁有应力状态下顶底板环缝宽度差值在2mm以内、桥梁支座就位后的偏心距在20 mm以内以及成桥梁面高程误差范围为-10 mm~+15 mm,满足控制精度要求。2.以桥梁结构控制点的里程和高程作为基本状态变量的几何状态控制方法可实现桥梁施工过程中复杂几何关系传递的控制。3.本文方法具有通用性,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逐孔顶推、节段拼装等异位安装以及多状态转换的桥梁施工过程的几何状态控制。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多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但单纯使用复合静脉注射氟芬合剂(innova)镇静镇痛效果一般,且不能免除术中知晓的困扰,加用咪达唑仑(midazolam)可加强镇静镇痛作用,并有强化顺行性遗忘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入院的前列腺癌患者30例,年龄68~88岁,依据穿刺病检、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PSA等明确诊断。临床分期:B期12例,C期15例,D期3例,2例为骨转移。Glea-son评分6~9分(平均7.6分),血清PSA9.7~358ng/mL(平均42.6 ng/mL)。ASA分级Ⅰ~Ⅱ级,患者均无血尿、尿潴留病史。未接受过放疗、化疗以及核素治疗。无肝肾功能不全,无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随机平均分为咪达唑仑组和氟芬合剂组,每组15例,平均(65±5)岁。两组均行前列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氟芬合剂(氟哌利多5 mg+芬太尼0.1 mg)。咪达唑仑组加用咪达唑仑0.04 mg/kg,维持OAA/S评分2~3分,咪达唑仑总量为3~5 mg。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呼吸频率(RR)、...  相似文献   

11.
在21中陈述了R^-ΩП中区间的分类及测度,得到线段中无穷小微积分的基本公式,用穷举法构造性地列出R^-ΩП的四类不可割的子连续统,π^+-其测度为π^+、a+ω^-+-其测度为ω^+-、a-ω^+--其测度为ω^+-和π^+-其测度为π^+,这里a∈R。在22研究了R^-ΩП中有穷的矩形的测度,首先定义关于dx的连续运算:连续相加 和连续相乘记作 ,得到矩形面段无穷小微积分的基本公式,由矩形面积公式出发证明他(1)实数集合R[a,b]的测度为零,全体实数集合R的测度也为零。(2)m(Φ[a,b])=b-a,其中Φ[a,b]是R的空集合,这是本文中对Lebesque测度提供的第二和第三个反例,因此应该在R^-ΩП之上建立新的测试论,最后定义了dθ对dx的微商.23和24中将R中序列极限结果的精密化了,极限的结果共分为七类,有不同的波动和点驻型,自变量的极限有更精密的表示,如lim/n→∞n=π^+≠∞和lim/x&;gt;c∧x→c=c|n≠ω^-+-c等,对函数的极限点进行了仔细的讨论.25中用极限精确化的方法将R中的函数扩大为R^-ΩП的一个多值或单值函数关系,并对R^-ΩП的函数关系引入极限协调的概念.26中研究了用极限精确化的方法将R中的可导函数在R^-ΩП中的扩大,特别研究了单值扩大的问题,最后定义了dθ(x)对dx的微商。因为实数集合的测度为零,所以27中的R^-ΩП中在极限协调性的条件下对实数集合定义了对实数集合定义了新的测度.在28中首先指出:因为实数集合R的测度为零,所以实数函数f(c)在a和b之间的积分需要重新定义,接着把R^-ΩП中的单值和多值函数的积分定义为一个变量,根据部分量不超过全量的基本原则,并引进了曲边梯形a-b-f(b)-f(a)的本源几何形式的概念,我们证明了有关积分的基本不等式。进一步把实数函数f(c)扩大成为R^-ΩП中的单值和多值函数,再定义其积分,总结了积分方法:正问题的求积分法是求原函数;反问题的求积分法-根据被积分函数f(x)的某些性质,在R中用极限方法估算,随之得到连续函数无穷小微积分的基本公式,在假设a,b,c∈R且a&;lt;b,f(c)是定义在a≤c≤b上的实数函数,并对每个满足a≤c≤b的实数c,f(c)在c点的左极限和右极限都存在的条件下,用极限精确化的方法将f(c)扩大为R^-ΩП中的单值或多值函数,然后证明了积分∫^baf(x)dx可以取到确定的实数值,并得到有关的无穷小微分求和基本公式。这些公式已超出连续函数的范围,本节最后对物理上的右瞬时、瞬时速度和瞬时中的平均速度作了合理的解释,29中做出了七点评述。(1)总结了关于不可分割的连续统的研究。(2)对Zeno的总格言进行了评述,(3)肯定了庄周的无厚不可积的猜想,(4)肯定了Aristotle否认数能够产生一个连续统的猜想,(5)肯定了庄周的不测猜想。(6)在27和28中为R^-ΩП的测度论和积分论提供了的基础,但要使这种测度论圆满,还有很多事情要做。(7)肯定了非标准分析的创始人Robinson所得到的新的推演过程,主要是[2]中所得到的转移原则,具有划时代意义。Robinson把引进新的数学对象的任务交给后人去完成,本文所引进的不可分割的连续元是新的数学实体,回答了数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数量(测度或距离等)是从哪里来的?本文的数学结论是:数学中的测度来源于连续元π^+、a+ω^和π^+,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元才是数量的实体,它也代表实x轴上空间的实体,而实数只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元的没有测度的标签,一条有向直线,例如实x轴,不能被实数点填满,这个结果在数学史上从来没有搞清楚过。  相似文献   

12.
哲学 政法 原言 胡伟希 1.21 贡斯当论现代个体自由 崇 明 1.30 从城市规划法看上海租界土地章程 练育强 1.52 梁启超的自由主义及其佛学语境 蒋海怒 1.58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论析 曹景文 1.63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问题意识与风险规避 陈洪连 1.70 始于边缘地区的全球化进程:从历史学家的视角看中国消费文化 高家龙 王元崇 2.1 自我理解的现代转变与政治正当性问题的缘起 刘 擎 2.8 启蒙、革命及现代性:被终结的话语? 赵 牧 2.14 古代圣哲的诡谲微笑 ——论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许苏民 2.21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胡逢祥 2.33 日本佛教界对“根本佛教”的探求 ——以松本史朗的“缘起说”为中心 张文良 2.43 忏悔与自讼 ——孤山智圆的身心技术与宋初儒佛思想的整合 吴忠伟 2.51 论僧肇佛学的有无论与动静观 陈红兵 2.58 《仁王经》与唐代社会生活 夏广兴 2.65 “新民”与“亲民”:从传统到现代 陈立胜 3.1 无生主义:章太炎的真如心乌托邦 蔡志栋 3.12 从“三统”、“三世”到“三世三重” ——论康有为的思想 马永康 3.18 《逍遥游》向郭义与支遁义勘会 刘梁剑 3.26 革命进化论与陈独秀的启蒙激进主义 高力克 3.32 马克思自由观的德性回归 周尚君 3.4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当代使命 王 恒 3.48 再论亲知 ——从罗素到凯农 郁振华 4.1 知识、语言与诠释的实践品格 ——从奥古斯丁神学诠释学的观点看 潘德荣 4.11 科学知识观的社会建构 安维复 4.16 "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 ——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 姜宇辉 4.21 继承与断裂:略论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渊源 朱国华 4.51 西方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及其启示 蒋逸民 4.57 中国户籍制度的政策效应、改革取向与步骤选择 余 佳 丁金宏 4.65 "坐而不偿,偿而不坐" ——汉唐时期法律处置侵损财产行为的一项原则 郭 建 4.71 民国时期邮政简易人寿保险的开办 贾秀堂 4.75 20世纪中国三大社会思潮及其当代转型 胡伟希5.1 中国现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德国源头 高力克 5.9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 郑大华 5.19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与问题 李翔海 5.30 儒学与民主:文化保守主义民主观念的近百年变化 李维武 5.37 康德哲学中的自由理论 ——在自由意志与自由权利之间 崔宜明 5.45 道德图林机及其建构原则 颜青山 5.54 伦理学中的幸福问题 刘时工 5.59 正义的共同体与未来世界 ——代际正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王韬洋 5.65 臺灣儒者論儒學的普世價值:王敏川與徐復觀 陳昭瑛 6. 1 台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 ----以台灣認同論述為主的討論 蔡振豐 6.6 “冶与天通”:试论炼丹术的工艺精神本质 蔡林波 6.16 宗教体验与道教信仰的确立 魏小巍 6.23 经济 社会 中国三大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叶德磊 邓金鹏 1.102 住房租买选择机制缺失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影响 崔 裴 严乐乐 1.108 唯GDP之制度变迁:一个博弈论框架下的分析 曹 维 1.114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商务旅游优化研究 张文建 侯 洁 1.119 应对通胀预期的有效措施:源自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的证据 李 巍 2.70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导效应:理论与实证 方显仓 何雯雯 2.77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寿险公司财务评价 周 延 郭建林 2.83 多元Copula相依结构下财险承保业务经济资本计量 占梦雅 吴述金 2.89 改革我国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桂世勋 3.71 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预测 路锦非 王桂新 3.76 我国各省份残疾人社会福利绩效评估及其横向公平性分析 曹艳春 3.83 人力资本对京沪两地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陈洪安 李国平 江若尘 3.88 跨国公司不同垂直关系形式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孙斌艺 4.89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研究 张 静 4.96 环境约束下产品组合决策方法探析 张秀敏 陶 冉 4.102 旅行社Bertrand价格竞争与产品差异化策略 关 华 赵黎明 4.108 金融危机下政策金融机构抗压力能力研究 ——以美、德、日三国为例的比较 余南平 梁 菁 5.105 我国外汇储备汇率风险的内部构成、边际变化及其额外增量 潘志斌 5.113 房地产市场波动与银行信贷、经济增长之关系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 袁 俊 施有文 5.117 论模块化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制造企业产业链地位的提升 侯仕军 6.85 跨国公司外派的组织学习机制模型:基于逆向知识转移视角 易凌峰 侯英姿 6.93 媒介物对消费者在线选择行为影响研究 孙 玮 陈 洁 朱 衫 6.98 平台型网络产业的微观结构、特征及竞争策略 程贵孙 6.104 历史 文化 “唐宋变革说”三题 ——值此说创立一百周年而作 牟发松 1.1 世系观念的起源及两种世系原则 钱 杭 1.11 略论两晋的太子卫率 刘雅君 1.16 早期美国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宗教因素探析 朱全红 1.35 俄日关系中的“北方四岛”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吕桂霞 1.41 巫术审判、着魔和近代早期西欧对身体的控制 陆启宏 1.46 陈兰彬与近代中国留学教育 谢俊美 3.93 张之洞与德国人 王维江 3.99 杜月笙与上海银行家 包树芳 3.106 抗战时期的“学术中国化” ——以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为视角 于文善 3.113 宋代男女初婚年龄探析 郑丽萍 3.118 送户票与收粮字:土地买卖的中间过程 ——以浙江松阳石仓为中心 曹树基,高 杨 4.28 葛兰言在民国学界的反响 李孝迁 4.37 上海新闻出版业改造之考察(1949-1956) 杜 英 4.44 东西方文化整合的内在之路 ——论黑塞的《东方之旅》 张 弘 4.81 德勒兹的电影思想 黄文达 5.70 《海角七号》及其意识形态建构 聂欣如 5.75 1937年国共两党的秘密谈判 ——以两次庐山谈判为中心 邵 雍 6.29、舆论与宣传 ——清末民初的报人与社会 唐小兵 6.64 《文苑英文》判文中的唐代官吏经济犯罪和司法犯罪 刘小明 6.71 再造组织生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海摊贩整顿 杨丽萍 6.77 动荡中显反叛、混乱中求生存 ——互联网广告突围 何云开 6.59 文学 语言 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中的《资本论》因素 陆晓光 1.76 金庸小说的意识形态解读 徐秀明 范钦林 1.85 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 邝可怡 1.95 当代文学中的“遗产”和“债务” 许子东 2.95 食指、多多与《今天》的关系再探 梁 艳 2.102 对举空间中“非法句”的合法化 甘莅豪 范 之 2.107 时间词的不对称性及其词类归属 ——从“存期□□月”谈起 高 艳 2.114 特征性状语的类和连用语序 潘国英 2.119 辨“骚” 殷国明 3.52 韩国历代拟朱熹词探微 杨 焄 3.57 自分情无似我深,深情除是我知音 ——论孙原湘艳体诗 程美华 3.65 "车同轨"考 吴琦幸 4.112 敦煌索姓相关卷子校记 姚美玲 4.119 论否定性行事机构 徐默凡 5.80 汉语“询问”范畴研究的既有范式及其问题 陈佳璇 5.85 中国政治语篇研究中的社会语言视角 杨 敏 5.90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帝国主义现象剖析 王艳艳 王光林 5.94 古代文类体系中“笔记”之内涵与指称 ——兼论现代“笔记小说”概念的起源及推演 王庆华 5.99 货币战争中的中国形象 ——《纽约时报》有关人民币汇率议题报道的框架分析 黄 敏 6.41 60年来《人民日报》时政新闻版中的口号套语的嬗变 ——中国新闻语言现代性进程的一个视角 付 伊 6.46 后殖民审丑观:张艺谋电影东方意象的背后 刘 旭 6.51 殖民统治与国民意识的建构 ——对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的一种考察 刘晓丽 6.110 触发因子、隐性角色与精神镜像 ——论乔伊斯小说的空间叙事 陈 豪 6.117 其他 补白 “第九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述要 刘毓民 2.124 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新开展 ——"社会思潮、文化变迁与中国道路:20世纪的经验"学术研讨会侧记 肖 霖 4.123 王国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王国维全集》出版座谈会召开 5.12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总目录 6.1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