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体,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以共同富裕为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引导各族人民深刻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决确保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成果;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  相似文献   

3.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依靠教育来培根铸魂、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它源自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下,这一史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时代的任务,其推进有着三重进路,一是把握人民主体性的民族历史认同,以唯物史观阐明中华民族的“人民”本质;二是抓住统一延续性的国家发展脉络,以平衡的历史立场明晰“中国”国家性质与疆域变迁;三是激扬历史共融性的共同体建设情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多学科协作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大势,而历史在其中起着理解过去、感知现在、激扬未来的关键作用,只有让中华民族历史回应各族人民的根本问题,才能鼓舞中华民族迸发出更为磅礴的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弱化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反而因价值鸿沟、历史解构和利益渗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高度复杂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嵌套和联动,引发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和政治紧张。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连接在一起,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民族整体利益所在,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厘清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梳理现代国家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族群)认同的次序,以建立引导文化认同通往国家认同的政策逻辑,既是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前提,也是本文要着力阐述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要确立以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契机,借助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三条技术路径,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基础上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现代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在实践中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德法兼治"的生态治理观和可持续绿色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分析影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因素,提出铸牢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中都载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党规国法衔接融通是促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推进中华民族整体性伟大复兴的需要。实现党规国法衔接融通仍面临着党内法规细化不够、国家法律保障不足、党规国法制度衔接不畅的问题,可通过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提升党规国法制度衔接融通性等路径,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党规国法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尤其是跨民族(文化)企业中,突出民族差异、民族文化差异,而忽视了文化共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把企业文化建设成面向广大员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让企业文化建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现实意义重大。运用企业文化理论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迫切性、必要性,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方协同参与企业中华共同体文化教育培训、有效融入企业核心文化、多样态融入企业文化生活、提升组织传播能力、建设相关学习型组织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刊载文艺作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和发展现状,生产出海外读者所需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国家形象与民族认同的语言文化符号,进而通过传播展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华侨华人的族群认同、归属感和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1938年至1940年,教育部对全国国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先后施行过三届统一招生考试,考试按地域和交通划为12——15个考区举行。昆明考区(含香港)由在滇各大学校长蒋梦麟、熊庆来等组成"招生委员会",特聘西南联大著名教授张奚若、闻一多等组成"命题委员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了招生工作。其中1939年为防"泄题"之嫌,蒋梦麟先生等断然以西南联大"预拟考题"代替"部颁考题",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混乱。关于这三次统考及其与西南联大的关系,前人鲜有深入涉及。本文主要以相关原始档案为依据,考证其过程,申说其意义,希望对大学考试制度和西南联大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弘扬民族体育 促进全民健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强身健体,治愈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宗旨是增强体质.从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概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说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象征、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并指出只有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才是提高人类素质,搞好全民健身运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受一定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我国高考制度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和高等教育发展影响下形成的。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受思想文化传统、教育模式、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制约,不应将现阶段我国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民族创造力的某些缺失,片面地归咎于高考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变革,能够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国情研究与国情教育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国情涵义的界定及研究为国情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内容。国情教育也不是完全按照国情研究的成果进行教育,国情教育研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当国情教育内容与国情研究的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时,国情教育就需要加以改进。国情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国情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人们对国情分析重要性、自觉性的认识,同时又可以使人们科学地认识国情。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的辩证关系,表明国情教育研究的开展必须依靠客观国情的考察,而客观国情的考察则更是要通过国情教育为民众所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就民族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阐述,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对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以及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作为国家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成为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各国文化相互激荡、互相交融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鉴于此,只有加强交流与对话,吸收西方文化当中的精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才能共建全球文化体系。中国要摒弃华夏文化中心论或西方文明中心论,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继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不但要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拓展国家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8.
19.
广西位于祖国的南疆 ,沿边沿海 ,山川秀丽 ,历史悠久 ,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歌。在广西民歌中 ,不仅可以看到巧妙的构思 ,质朴自然的语言 ,也可以看到赋、比、兴的运用 ,还有丰富的韵律和节奏 ,这都是广西各民族民歌共有的特点。虽然广西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歌 ,但是有多少中小学生了解、喜欢广西民歌呢?当前 ,许多中小学生只喜欢一些港台流行歌曲 ,崇拜港台歌星 ,在学生中形成了“追星族”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为了争夺音乐教育的阵地 ,我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渗透民族音乐 ,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 ,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