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任民教授根据邓小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从民族精神的精华、邓小平的继承培育和超越三个侧面展开论述,一方面集中再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理论精华,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示了邓小平民族精神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超越,深刻地阐明了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民族精神是凝聚力的精髓深挖民族传统精神的理论资源,从升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提升民族精神,从开拓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提升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21世纪,我们的民族如何形成新的强大凝聚力,以强健的魂魄雄立于强国之林?如何发挥民族精神在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关涉到民族发展的宏大问题,回答它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与认同的灵魂和精神纽带,是民族肌体的骨髓。坚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例如,儒家先哲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精神、“博爱大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居安思危”精神等等,这些都成为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好好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6.
作为伟大的民族思想家,王船山在“天崩地解”、“国危如线”的明清之际,经历过战乱与亡国之痛后,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博大气象和创新精神,广泛吸取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遗产,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总结,其思想的归宗即在“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统绪”。梁启超曾慨叹“船山学术,二百多年没有传人”,且不无伤感地预言“船山的复活,只怕还在今日以后哩。”其实,船山的灵魂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生命之中,而揭示船山思想体系中浸透着的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船山学术人格中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灵魂,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道德精神、时代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历史的辩证统一的。构建现代大学精神应充分体现、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背景,论述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了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正>郑师渠、史革新主编的《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书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0余万字,分为26章。前三章总论部分定义了民族与民族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内涵,揭示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后面各章具体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自先秦至当代的奠基、整合、升华、重铸和新的发展之过程。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各时期表现的著作,并引入了长时段的视野和解释学的视角,使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忧国忧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融会了时代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从而弘扬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正确态度《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思潮》1994年第4期罗国杰文)文章着重论述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文章说从中国近现代史考察,曾经历了“左”的对传统道德文化只强...  相似文献   

12.
任何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样需要振奋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一)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辩证地对待古代民族精神及国外民族精神,吸收和弘扬古代民族精神和国外民族精神的精华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对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外民族精神进行吸纳,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就制定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要求:一是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扩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15.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其特点决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导读     
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中空前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灾难过后,如何继续凝聚、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历史和现实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撰写的《民族自觉与凝聚民族精神》一文认为,只有唤起民族自觉,才能延续灾难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真正实现“多难兴邦”。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就是激发全民族的“民族自觉性”,即对本民族的正确认知、理解和诠释。唤起“民族自觉”,是凝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精神各层次内容的关系、个体精神和群体精神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平时与非常时期)民族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从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来界定它的基本内涵,不外乎爱国主义、人文主义、自强精神三方面的内容。同中华民族传统的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农耕方式相适应的“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逐渐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维系、协调和推动作用,并使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它的基础之上得以衍生、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8.
发扬中国革命传统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最近,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本刊第6期刊发了张奇伟阐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章。本期,特邀柴艳萍撰写了关于中国革命传统的文章,供各地开展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活动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宿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面对世界范围的多种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学文科》2007,(1):67-69
【考点预测】1.知识:(1)中华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4)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2.能力与活动:(1)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感受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美德深远影响的能力。(3)体会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能力。(4)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