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英汉“喜悦”的认知原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框架,以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英汉"喜悦"的原型进行了认知分析.英汉"喜悦"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类相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上演变而来的,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认知原型.英汉情感概念"喜悦"是以人类的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悲伤"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悲伤"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爱情”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由此可知,英汉情感概念“爱情”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CCL和BNC语料库,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对英汉语中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核心情感隐喻进行了认知对比。研究表明,英汉语对抽象情感概念的认知主要是以人们对其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即情感隐喻源于人类的具身体验。同时,文章借助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观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进行了认知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CCL和BNC语料库,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对英汉语中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核心情感隐喻进行了认知对比。研究表明,英汉语对抽象情感概念的认知主要是以人们对其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即情感隐喻源于人类的具身体验。同时,文章借助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观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进行了认知阐释。  相似文献   

6.
英汉“恐惧”隐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而“恐惧”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恐惧”情感的隐喻,存在着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但是英汉语言中也存在不对应的概念隐喻,这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感知器官,面对客观世界时必然会产生相似的认知心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句式的产生基于一定的认知机理,总体普同的认知心理是人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是不同语言间进行翻译的深层动因.原型范畴理论为英汉句式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言中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实现的。情感隐喻的形成主要是以人的体验为基础。为进一步探讨情感隐喻的体验性,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人类四种基本消极情感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悲伤"、"愤怒"、"恐惧"、"焦虑"情感隐喻从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对比,探讨其体验基础,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及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0.
味觉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之一,也是存在隐喻概念的。英汉语言中基本味觉形容词"酸甜苦辣"存在大量的隐喻表达,其概念隐喻的映射域大部分相同,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英汉味觉的隐喻意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基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拼音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象形文字。而定中构词法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它在两种语言中的应用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文章试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范畴理论、原型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定中构词法所体现的英汉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表示"愤怒"的隐喻概念之异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主要探讨了隐喻概念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它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具有的这种共同的认知基础,人类对“愤怒”情感是通过人的生理基础、概念转化、空问概念、自然现象、动物特征等的隐喻化而产生共同的认知,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显示了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法"对动词make进行认知研究,探索构建make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何春燕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57-59,64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语言学家对"原型"有不同的理解;原型范畴的属性不确定性、范畴成员之间地位的不相等性及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对英语时态范畴的模糊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英语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很大的语义生成力.本文提出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注意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更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他拍了拍我的背、石头打中了他的头”等结构,在译为英语时,通常是he patted me on the back和the stone struck him on the head,两者在结构上表现出了系统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认知理据是不同的认知模式和体验会对句法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这种结构上差异的认知阐释,可以加深对语言结构生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