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的《月牙儿》通过一个少女的自述,展示出一幕母女两代被腐朽黑暗的旧社会所逼而沦落为暗娼和终于被吞噬的悲剧。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指出了悲剧的性质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悲剧的结局是毁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他认为沙士比亚的《奥赛罗》所以是崇高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茅盾小说具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色彩,茅盾从悲剧美的高度,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揭示了各类悲剧产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因素,寄寓着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憎恨与反抗、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茅盾小说中的各类悲剧色彩斑斓,因其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石,故色调有别于中国或西方的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3.
《小音乐家扬科》中的扬科是旧波兰的一位穷孩子。他酷爱音乐,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可是在那黑暗的旧社会里。这位有着美好心灵和艺术天才的孩子终于死在恶人的皮鞭之下。课文在读者面前展示的是一幕“天才被毁灭的悲剧”。课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始终贯穿全文的“声”的描  相似文献   

4.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悲剧的本质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模仿,使怜悯与恐惧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即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深思。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没有想象,莎士比亚就写不出那脍炙人口的著名独白。在悲剧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情中,表达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而且从中受到鼓舞,增强斗志。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表现了基于人的主体性与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冲突上的审美现代化本质,即两种现代性相互冲突的危机所造成的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病态和畸变。  相似文献   

5.
鲍赛昂夫人是巴尔扎克笔下贵族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她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她不满于虚荣浅薄的上流社会及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勇敢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释放真我个性,大胆地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但她生活的典型环境又决定了她必然毁灭的悲剧命运.她的悲剧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学史上,呈现过无数部绚丽多姿的悲剧作品。它们以深沉的社会思索和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揭示悲剧的命运和控诉产生悲剧的时代上,不仅有着一种震聋发聩的社会认识力量,而且具有一种凝重的历史审美价值。柔石的《为奴隶的母系》,就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的悲剧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悲剧给予如下的概括:“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和伟大人物的灭亡”。这就是说,构成悲剧,必须是合理的、正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物,陷于不幸、痛苦或灭亡。这些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民真的、善的、美的品德、愿望和要求,他们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为个人的幸福和生存权利而艰难地挣扎,最终却陷于毁灭。这种不幸、痛苦和灭亡,并不是由于生  相似文献   

8.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是美的一个特定的类型。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出发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又分为三类 ,即新生力量的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和“小人物”的悲剧。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于勒”就是这类悲剧性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两个作家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 ,却刻画出两个很相似的艺术典型 ,写的都是普通人被毁灭的悲剧 ,给人以深沉的同情、哀痛、激情的强烈感受 ,产生了相同的悲剧效应。这种悲剧的审美价值 ,在于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深思。一、社会制度吞噬人 (相似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指…  相似文献   

9.
《奥赛罗》完全超出了一份爱情悲剧或命运悲剧而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含和美学 意义,虽包含悲的成份,但其精神实质却是积极的。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仅仅是悲悲戚戚, 是悲哀,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这里恶和善都只能是指行为,而不是恶与善的本身,即不是它 们的实质。悲剧结束后,是喜获得永恒的胜利,而悲则显示出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了《荆棘鸟》女主人公梅吉一生四个重要阶段的遭遇和抗争,证明这部小说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古典悲剧的现代悲剧:构成古典悲剧冲突的双方各自具有伦理力量的合理性,而梅吉的冲突对象则是无穷无尽的荒诞,而且正是这种荒诞最终毁灭了她的幸福。该小说的审美意义在于塑造了梅吉这一现代悲剧人物形象,她那无望而不懈的抗争给人以另一种震撼。  相似文献   

11.
大实话     
人生三大悲剧:美人会老,爱情会冷,婚姻会旧。大部分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毁灭友情的方式有许多,最彻底的一种是借钱。电视上演的并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是每个人都要离开咖啡厅去上班。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是从封建压迫下觉醒的一个女性.她是有叛逆思想的,但她对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悲剧,认识得并不是很深刻.她的悲剧,是美好感情、高尚理想、一代才华被毁灭的悲剧,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不幸和痛苦.贾府的贵族主子,可以容许肮脏污浊的垃圾存在,就是不准自主婚姻,不许纯真高尚的理想存在,这是林黛玉悲剧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黛玉短暂的生命及其感情生活,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悲剧价值,令人不得不扼腕长叹.  相似文献   

13.
小说描写了文革时期内对爱情、亲情和友情作为林林总总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最本质特点是对人性的蹂躏和践踏,小说作者在悲剧描写中采取的极端露骨和残忍写法表现爱情,是对情感的一种拷问,真正的情感充满了疼痛,却又能够经受住这样的疼痛,悲剧就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可以激活生活,同时也激活艺术的创造,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使真正的情感价值在毁灭中得到另一种永生。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出现的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和现代悲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希腊悲剧起源于宗教是一个诸神的世界,莎士比亚悲剧以宫廷为背景则是一个历史和政治的世界。而现代悲剧的舞台则是平民的现实生活,因此是一个世俗的世界。但这三种悲剧又有一些共同点,首先,都有不可知命运的存在,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悲剧主人公推向毁灭。其次,悲剧主人公也不是被动的等待毁灭,因为他有一个自由意志,因而会对苦难进行反抗。最后,在他的反抗中,他的永不妥协的性格被彰显出来,给了他失败以尊严。这三点:命运的存在,人自由意志和人的尊严构成了悲剧的三要素,使得它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命运的存在是我们感到人的渺小,而自由意志和人的尊严的存在又使得悲剧成为对人类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精神的礼赞。  相似文献   

15.
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体现了一种与英雄伟人相同的悲剧原则。虽然他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他走向毁灭,但是通过他的悲剧,不仅可以看到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光辉以及酿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倾注在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常说,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其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毁灭的过程必然形成或凄苦、或辛酸、或悲壮的悲剧美,容易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激人奋发,充分显示出悲剧所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作用。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具有悲剧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我以这些悲剧作品谈谈其美感作用,推进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芳同学问:《项链》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有人说它“是一出带悲剧性的讽刺喜剧”,对吗? 《项链》不是喜剧,而是悲剧。不过它不像一般悲剧那样凄怆沉郁,悲壮凝重,它是带有喜剧色彩的富有哲理具有警世作用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喜剧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主人公的性格是否“有价值”。我们不能过于狭隘地理解“有价值”,悲剧人物不只是那些先进、英雄人物,还应包括那些“不足道”的,甚至性格上有这样那样弱点的小人物,只要他们的性格上或多或少地含有值得肯  相似文献   

18.
一、悲剧性与悲剧精神在美学理论中,悲剧性这一范畴一般简称为“悲剧”。悲剧性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痛苦和毁灭的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对悲剧主人公在遭受到不幸与毁灭时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换句话说,美学悲剧性是从人生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或生命毁灭的现象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并对这种苦难中的美进行审美判断与评价。因此,在美学悲剧性的领域中,往往把其他类型的美,诸如和谐之美、自然中的优美、形式美及喜剧性的欢笑之美排除在自己的对象之外。文学与艺术悲剧性作品,正是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毁灭等生命痛苦现象的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出一种悲剧性的诗意美.这里所说的“悲剧”并非人们日常语言中所用悲剧一词;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审美现象.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则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对祥子沉沦的悲剧人生的描写,多角度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社会的矛盾和腐朽统治下扭曲的人性.祥子背负的是三重悲剧意义:黑暗腐朽的社会悲剧;个体劳动者的性格悲剧;畸形婚姻的精神悲剧.探究原因,一方面,旧社会的逼迫和虎妞的诱骗是造成他的悲剧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他的小农意识和个人奋斗的理想则是导致悲剧的一个主观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