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赖以沟通的语言工具,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语文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应该关注语文文本所负载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教育呼唤人文关怀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它的人文性要远远大于其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内在灵魂,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外在作用.因此,重视人文关怀理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赖以沟通的语言工具,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语文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应该关注语文文本所负载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不仅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其中,"人文性"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关于人的内在价值取向,而"工具性"则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工具价值取向。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识字教学同样兼有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识字教学工具价值取向取决于汉字的交际功能又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科学性。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虽然早被确定,  相似文献   

6.
赵艳香 《考试》2009,(1):59-59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在语文教育领域。一度出现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语言,轻文学的情况,这些对语文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要跳出这一怪圈,步入文与道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就应进行素质教育,构建、弘扬人文精神,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在教学实践当中,当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便是语言.这是因为,语言首先表现为工具性质.  相似文献   

8.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工具性,淡化甚至回避其人文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叶圣陶指出:"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等."显然,叶圣陶更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他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也是人文性的应有定义.  相似文献   

9.
邬凤兰  冯静  陈宏 《课外阅读》2011,(2):215-2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完整地阐述了出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特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来并加以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总在说语文学科为工具学科,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其实,汉语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  相似文献   

12.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13.
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人们很自然的联系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看似源自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际上我觉得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写作过程是不同于语文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突显语文学科特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人"的发展,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第一是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二者达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第二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性和根本性,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应该最终落脚在实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发展上。第三点  相似文献   

15.
吴娟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17-119
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属性,也具备人文性属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情感性、形象性与生动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实践调查的方式,积极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进行理性探索,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天然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语文成了应试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精神培养割裂开来,以致学生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杨东平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一、…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即语言是思维交流的工具,是各基础学科的基础,使语文教学关注静态和显性的知识,如字词句篇、语音修辞逻辑文章结构、听说读写.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了认知风格、心理品质、情感体验等.  相似文献   

19.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强调了主题教学的核心是实现个性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双基",学生要通过朗读实践去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