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甲骨丈的“人”字笔画很简单,只有一撇加一捺。孩子启蒙读本,第一句便是“人手足刀尺”,人字放在首位。“人”字的这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就像人生存在社会中,要相互支撑。不相互支撑,只有一撇或只有一捺,那成不了人,连“一”也不如。“人”字就像分开两腿,脚踏实地,站得稳稳的。这一撇一捺,要分开,但当中的尺度要把握好。分得过于大,...  相似文献   

2.
(一)“人”字解说一撇一捺,演绎出无穷无尽的意思……一撇是肉体,一捺是灵魂,灵与肉的结合才构成了“人”。(金星光)成才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一智一情能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俞春晓)一边追求知识,一边掌握方法,为了更好地求知,我们应该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夏峰)“人”字告诉我们: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国家的法律约束是统一的。(孙源)古人云“德才兼备”。一撇为“德”,一捺为  相似文献   

3.
"人"字这两笔,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想写好更难.这两笔有一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一笔写成长,一笔写衰老.人生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思想和肌体.新的不断滋生,  相似文献   

4.
积累运用(20分)请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8分)1.,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3.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4.,则不复也。5.潮平两岸阔,。6.,千里共婵娟。7.门前流水尚能西,。阅读短文,完成8 ̄11题(12分)“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真、善、美”和“德、识、才、学”的完美统…  相似文献   

5.
"人"字虽有两笔,一撇一捺,但却不好写。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suì)。有一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人生。  相似文献   

6.
灵性汉字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2,(10):38-39
汉字充满灵性,是很有意味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警示。"人"字最简单易写,只有两笔,一撇一捺。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阳刚之美;一捺象征女人,体现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7.
灵性汉字     
佚名 《高中生》2011,(22):23
汉字充满灵性,是很有意味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警示。"人"字最简单易写,只有两笔,一撇一捺。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阳刚之美;一捺象征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之所以为"天下贵",是因为人有"灵气",是采天地日  相似文献   

8.
舞蹈艺术在德里达"解构"视角下是同样具有"延异"现象的,这在谢欣舞蹈剧场作品《一撇一捺》中即有体现,在舞蹈创作中,编导对人的实体在艺术上便有拆解和连接。可以说,《一撇一捺》既是对"人"字的艺术性拆解,又呈现为相交线对支点的连接,说明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小小的"点",而点的不断运动形成一条线,最终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孤独。  相似文献   

9.
你别看一撇一捺只有两画的"人"字如此简单,可他身怀绝技,武艺超群。这不,他独自离开了舒适安逸的城市,去寻求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了……"先一撇,后一捺,一撇一捺只两画。两画组成一个人,悠闲自在走天下……""人"字像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边走边吟,来到了山谷中的一条小溪边。他蹲下身子,一边双手捧起溪水洗脸,一边深有感触地说:"多么清  相似文献   

10.
百里溪 《成才之路》2011,(32):3-I0001
“人”字两笔,一撇一捺,笔画虽少,却不好写。 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越难写。 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两笔,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中目前已知的"釆"字字形有"(■)"(《合》22103=《乙编》6390)、"(■)"(《合》20340)、"(■)"(《合》22048=《乙编》4925)、"(■)"(《屯南》2240)四例,都属于午组卜辞。今结合商周金文"釆"之字形,补充论证黄天树先生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对"釆"的错误认识。本文认为"(■)"为"釆"字之倒书与繁写,乃"釆"之异体;"釆"字不得与"小甲""米""叕""小乇""乎""■""尞(燎)"等混同;"釆"即"辨"之古文,会辨别兽之足迹意,引申而有"谨慎"、"慎重"义。  相似文献   

12.
用毛笔写字,每一种笔画的粗细、形状都不相同。有些笔画收笔时要隆起(如横),有些笔画在收笔时,迅速提起,显出笔锋(如撇、趯),有些笔画要中途转弯成勾。因此,我们练习毛笔字,在掌握了执笔的方法,做到字的间架端正、布白匀称之后,还要讲究笔姿,要写得一点象一点,一撇象一撇,一捺象一捺。我国古代的书法家以“永”字的各笔来说明楷书的笔姿,把它归纳为八个字: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就是所谓“永字八法”。现在我来逐一加以解说。第一笔是点。说它象瓜子,还不够恰切,它不完全是上尖下园,而是在落笔时笔杆略向外侧,再向下一按,向左下方一提,形成外园里直略带钩的形状。因为写时笔杆略侧,所以称为“侧”。第二笔是一横划。因为它象马嘴里衔的勒,所以称之为“勒”。这一笔的开始要顿一顿,再向右移动,移动时要注意笔尖在所写的笔  相似文献   

13.
“人”字这两笔,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想写好更难,这两笔有一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提出的“人字结构理论”(下图为“全面育人图解”)认为,就像“人”字是一撇一捺组成的,人也可大致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物质载体和上层建筑,或者说硬件和软件。育人就要从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刘雪  杨圣利 《师道》2008,(5):48-49
一、学会合作 一撇一捺构成“人”字,如果拆开便不成字了。这个“人”字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分开,我们要学会合作。尤其是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学楼前新修了一条小路,恰好与原来的小路斜向而行,一撇一捺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镶嵌在浓郁的绿草坪中,从楼上俯瞰下去宛若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江南巡视,看见一位农夫肩上扛着锄头,就问身边的大臣张玉书:"这是个什么人?"张回答道:"他是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玉书顺口答道:"就是两横一撇一捺,轿夫之  相似文献   

18.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  相似文献   

19.
宣沫 《上海教育》2024,(1):42-43
<正>教育是研究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核心理念离不开“人”。“人”字有两笔:一撇是传承,一捺是创新。一撇指向过去,代表要传承前人经典的智慧,即要遵循学科内在的逻辑属性,让学科知识得以代代传递;一捺指向未来,代表要养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智慧,即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得以形成。从学科育人的维度来看,“以人为本”的根本任务就是科学传承与激励创新。基于此,一所学校既要回眸过去,更要面向未来,教以载道、学以致远,方能让学生真正站在学校的中央,站在学校课程、书本和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20.
"人"字先一撇然后一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这样写。但正是这简单的一撇一捺,确实很难把握,"撇"短了,"人"就倒了,撇、捺分家了,"人"就不是"人"了,撇捺都短了,"人"小了,也失去了"人"字那种特有的美感。唯有写成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有端正威严的"人感"。教育应以人为本,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