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助词“过”和动词的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0.1 在现代汉语里,动态助词“过”有两个,一个“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①,如: 我们曾经谈过这个问题|我们走过不少地方,就是没有到过桂林另一个“表示动作完毕”②,如: 赶到那儿,第一场已经演过了|等我问过了他再告诉你为了称说的方便,我们把前者记为“过_1”,把后者记为“过_2”。“过_1”同“过_2”在  相似文献   

2.
江苏盐城方言体助词“过”的使用频率很高,也颇具地域特色。首先是对含有经历体意义的“过”字句进行考察,如“V+过_(2)+O+过_(3)”“V+O+过_(2)”“V+过_(2)+O_(1)+把给+过_(22)+O_(2)+过_(3)”“把给+过_(2)+O_(1)+过_(22)+O_(2)+过_(3)”等。研究发现,句末“过_(3)”语气词化的倾向十分显著,具有强化经历体意义的功能;“V+O+过_(2)”是底层形式的反映,是促使“V+过_(2)+O+过_(3)”等格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0前言 0.1普通话里读〔1??〕的虚词通常分为两个:“了_1”和“了_2”.“了_1”表示动作的完成,出现在“V-X”框架中(“X”代表“V”的后附成分,包括宾语和补语).如:“我买了三张票.”“了_2”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出现在“VX-”或“V-”框架中,后面有语音停顿.如:“刮大风了!”“他已经睡了,咱们走吧!”从“了_1”和“了_2”的分布可以看到,当“V”的后面有附加成分“X”时,它们是对立的:“了_1”出现在“X”的前面,“了_2”出现在“X”的后面.现在我们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两个相似的动宾结构,即英语的“动词+复合宾语”和汉语的“兼语式”。在句子中,它们的句法结构为:“动词的施事/A+动词/B+受事/C+受事的述说部分/D”。其词语结构形式为:“体词_1+谓词_1+体词_2+谓词_2①”。在英语里,C+D 叫做复合宾语(complex object),C 叫做宾语,D 叫做宾语补足语(object complement)。汉语里,则把 B+C+D 叫做兼语式,其中 B 叫做谓语(动词),C 叫做兼语,D 叫做兼语的述说部分。英语的  相似文献   

5.
命题:两边及其中_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于“SAS”,我们把这个命题叫做“SSA”.这个命题是假命题,我们通常利用等腰三角形来构造反例,有两种方式.方式1如图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  相似文献   

6.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里的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什么叫做单“位1”“?1”为什么要加引号?笔者就此问题曾问过许多数学教师,然而所有的回答都不能令人满意,几乎所有数学教师都只能说出“××可以看作单‘位1’”,而说不出单“位1”是什么“,1”为什么要加引号。现笔者就所掌握的资料及理解,对单“位1”浅析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  相似文献   

7.
0.动词“出”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作主要动词用;另一个是跟在主要动词后边,作动词的补语,构成一种“V出”结构.通常把后一种用法的“出”叫做趋向动词.本文不讨论第一种用法,着重研究“V出”结构及其句式.0.1 认定“V出”中的出表示趋向,这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说法,事实上,它有时并不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动作趋向,如:(1)汽车开出了厂门.(2)信已经寄出了.(3)他认出是小李的笔迹.三句中的出,(1)的趋向意义比较明显,我们可以作一点变换:汽车开出了厂门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请”字是一个双向动词,前面能带名词做主语,后面能带名词和名词短语做宾语。还能带时态助词;能重叠;能用“X 不X”方式提问;能用否定副词“不”否定等等。具有一般及物动词的各种特征。同时,“请”又是使令性动词,常用作兼语式里的动词_1,构成名_1 请 名_2 动_2(动_2包括动词短语,名_1名_2也包括代词)的格式。例如:我请你看电影/你请他另写一篇吧。  相似文献   

9.
“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由“的”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心名词往往可以省略,由“的”字短语直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本文专门讨论“名_1+的+名_2”结构(即“名词性修饰语+的+名词中心语”)“名_2”省略的语义规则。§1 “名_2”的省略同“名_l”与“名_2”之间的语义关系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就一般情形来说,当“名_1”与“名_2”之间有以下几种语义关系时“名_2”可以省略: A.表领属(非固有关系)①:这是我的衣服,小王的[衣服]在床上。B.表处所:天桥下的茶馆还卖烧饼,街口的[茶馆]不卖。  相似文献   

10.
我曾上过一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公开课。课上,我虽然反复交待过“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但在巩固新课的提问时,仍有好几个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说成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百分数。”  相似文献   

11.
有个小学数学教师问道:不少书中把百分数定义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这个定义简明易懂,为什么小学教材中却定义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呢? 这是因为分数既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量(如一段花布1/2丈),也可以用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如花布的长是白布的1/2)。百分数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广  相似文献   

12.
“分数的意义”是分数教学的难点,也是关键,因此,教学中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认识分数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总数);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部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在上述定义中应着重理解四点:  相似文献   

13.
0.现代汉语中的助词“过”可以分为两个。“过a”: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束,“过b”:表示动作或状态曾经发生,例如: (1)赵老金吃过饭,一句话也不说, 就到河边去了。(孙) (2)他们在工作场合之外再没有来往过。(友) (3)那个老尼姑,慧秀的师傅,想当年也是风流过的。(孙)(1)中的“吃过”是“吃完”之义,指“吃”这个动作结束;(2)的“来往过”,(3)的“风流过”显然不是指动作结束,而是指曾经发生某种动作或状态。(1)中的“过”,是“过a”,(2)(3)中的“过”是“过b”。一般认为“过”是附着于动词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过”不仅可以和动词结  相似文献   

14.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把数或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如“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可得方程ax=b(a≠0).其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b是常数项.这种方程叫做字母系数方程。我们用它来表示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但这里的a、b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15.
“每每”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将其分为表示时间的“每每_1”和表示频率的“每每_2”。一般认为,“每每”是在副词“每”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因此,“每”也具有这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每_1”是一个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副词,常和“当”、“到”、“逢”等动词连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经常出现;“每每_1”是一个兼职的关联副词,后面常有“都”、“总”、“便”、“常”等副词与它呼应,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每_2”因为没有足以区别于其他词的独特用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渐趋消亡;“每每_2”则逐渐取代了“每_2”的地位,成为一个在书面语中常见的频率副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把几种事物、问题或社会现象归纳、概括起来。省略概括对象,保留共同词语,前边冠以数词,如“三废”、“五小”“三老”、“四严”等。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数概”。“数概”不同于“缩写词”。“缩写词”是从多音节词中,取两三个主要语素,或取一个音节加上一个表示意义的语素,或从整体性词组  相似文献   

17.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例题1》有A、B、C、D、E、F六瓶未知液。它们是MgSO_4、BaCl_2、(NH_4)_2CO_3、AgNO_3、HBr和NaOH。为了鉴别,各取少许溶液进行两两混和试验,结果如右表。表中“↓”表示有沉淀或生成微溶化合物,“↑”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由此可以判断:  相似文献   

19.
把“VP 过(动态助词)”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在“的”字短词、“把”字句、承接复句中的句法和语义功能。“VP 过”经常出现在“的”字短语中,构成“VP 过 的”,主要用来修饰NP,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VP 过”可以构成“把”字句,以“VP 过”前后有附加成分为常见,但也有不带附加成分的用例。“VP 过1”经常出现在承接复句中,构成它后面的VP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间参照点,而“VP 过2”没有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20.
高中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把“无乃尔是过与?”一句注解为“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首先,这样的翻译不符合古汉语的语言习惯.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指出:“‘尔是过’,不能解作‘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的.”通常都是把表示领位的人称代词直接放在隶属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前.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