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讽使王朔赢得了众多的受众,也使王朔远离了受众。文章试图通过王朔的反讽话语与受众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学作品建构正确的受众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世纪末的自慰与赎救--论王朔小说的反讽与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王朔登上文坛,便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出现了一股持续不降温的“王朔热”。王朔小说的独特风格是反讽与自潮。这种审美追求迎合了世纪末人们的普遍心态;追求闲暇与超脱。王朔在小说中大肆运用反讽与自嘲实质上是作者本人寻求自我慰藉,进行自我赌救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青年作家王朔在文化萧条的今天能够站稳脚跟并迅速走红,其魅力和价值究竟何在?王朔以崭新的文化观念荡起了消费文化勃兴中一朵晶莹透亮的浪花。他利用形式因素来暗示观点探索出看似肤浅实则深厚的具有思辨色彩的文化意义。塑造了一系列“痞子”的类型形象,并通过这些“痞子形象”完成了对传统势力和平式的反抗。同时又以北京口语为基础,运用调侃、反讽等手段营造了独具幽默感和新典故的“王朔语境”。虽然不免有些幼稚和粗鄙,但那种和平式的很能击中目标的抗争,却刺激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新时期的中国小说出现了无主流意识倾向,小说创作色彩纷呈,其中王朔的小说以流畅的当代京味语言,调侃的语调,大量地运用譬喻和反讽,荒诞离奇的情节设计以及写实与谐谑的手法,来表达市民阶层的愿望,以此来消解国家意识形态,王朔小说的出现打破了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市民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王朔小说的魅力在于它以“陌生化”的手法帮助读者摆脱“习惯”认识的控制,恢复对世界的初原感受。在创作中,他除了直陈真相,摒弃“习惯”观念对于人们认识的遮蔽之外,还大量运用反讽,在对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的展示中,表现出了对世界的复杂性和观念的相对性的认识。“消解”是王朔小说的本质精神所在,而这种“消解”是以对世界的复杂性和观念的相对性的认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反讽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讽,作为一种辞格,早在古希腊喜剧中就有妙用,但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及文学批评手法,则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蔚然兴起的。文学反讽命题的建立,在对一些重大而棘手的文学现象的把握上展示了独特的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思维和视野。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中,不仅在微观语言修辞范围使用了反讽辞格,更主要是在小说的结构上,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与展开上,把反讽作为一种宏观意味的文学创作原则,妙用命运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等诸种文学反讽手法,使这部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斐然,因而奠定了哈代在世界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反讽,在近期中国的小说领域逐渐“火”起来了。象王朔、余华、刘震云、李晓、刘恒、莫言等小说家,都把它作为一种理解、表现现实的美学法则和重要的表达方式,而成为他们小说的艺术要素之一。反讽,它或呈现常规与彻骨的真实之间的对抗;或对读者的常规阅读期待造成颠覆效果;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最后再证明这傻话是真理,让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或者故意把话说得轻松,实际暗指强烈的情绪;或者别有用意地把话说得强烈,实际暗指相反的弦外之音……。总之,反讽在中国当代小说中频繁映现,风姿百态,蔚为大观。它给人们的阅赏创造了一种新奇而又陌生的感受,使阅赏者惯常的习性和观念受到重重的击打,从而产生迷蒙的震颤与启迪。  相似文献   

11.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通过"我"回忆少年的"我",运用反讽的黑色幽默将那段荒诞的时代与当下时代相串联,让我们与"我"一同经历与成长,"我"身上表现了时代的症候。本文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从主体心理发生的角度来解读"我"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反讽叙事在萧红的小说中是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对反讽的自觉运用使作者以一种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含蓄而诗意地表现国民批判的意图,同时也是萧红小说语言诗化特点形式的原因之一,反讽机制的运用使萧红的小说叙事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4.
反讽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的角度探讨反讽问题。反讽是说话人出于礼貌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反讽原则使说话人能够给自己不礼貌的言语披上一层礼貌的面纱,从而既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反讽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5.
方方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反讽艺术.在方方小说中,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反讽性构思、人物形象的反讽性描写与意象的反讽性运用,共同构成方方小说的反讽特色.她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反讽使方方小说含义丰富,也使方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试论金庸、余秋雨和王朔创作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余秋雨和王朔的创作虽然显示了不同的创作倾向,但都具有媚的品格和受众面广大、超越一般通俗文学趣味的特点;三人的创作无法简单地归之于高雅艺术或大众文化,而且在今天区分三人创作的雅俗已经失去意义,应该重视的是他们这类当代的大众性创作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王朔小说笼统称为“痞子文学”,进而认为王朔以小说游戏人生、玩弄人生,这只能是对王朔创作的浮面读解而忽视了深层内涵;也是只见王朔早期部分小说而忽视其发展变化的结果。1988年王朔四部小说(《顽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改变成电影,由于商业目的的渗透,作品“刺激性”的力度加大,影视传播使王朔提高了知名度,却也加深了广大读者对其小说的误读,不少人单凭电影的印象,接受或认同王朔小说为“痞子文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通过“我”回忆少年的“我”,运用反讽的黑色幽默将那段荒诞的时代与当下时代相串联,让我们与“我”一同经历与成长,“我”身上表现了时代的症候.本文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从主体心理发生的角度来解读“我”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王朔的作品表现了追求名利、逃避责任的思想.为了获取名利,王朔压抑自己放任的性格,投合主流话语,并将此归罪于知识分子,认为他们控制了社会价值系统.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造成的价值失范及知识分子在商潮冲击下的进退失据,使王朔被压抑的激情得以表达.王朔对知识分子的攻击指向虚伪,但他的追求实质上使其无法与虚伪拉开距离,其作品只能成为一出出闹剧.  相似文献   

20.
萨克雷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嬉笑中的反讽著称,其反讽主要有揶揄、幽默、滑稽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共同指向人物命运、人物性格、人物群像等内容。正是这些充实的内容与多样化的反讽形式相互配合,使其作品批判的力度也得到极大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