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0月份,在人民日报举办的版面主编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新闻战线》总编辑刘学渊作了题为《“皇冠明珠”的昭示——新世纪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作品研读体会》的业务报告,受到欢迎。鉴于报告内容对新闻界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按照人民日报社领导的要求,本刊刊出这篇讲稿(分为两期),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张安塞同志现任山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书海出版社总编辑和本刊主编。这是去年夏季他在青岛一个全国性的期刊编辑业务讲习班上的授课内容。发表前,作者对原讲稿做了适当的修订补充。讲稿包括:总论;第一讲编前准备;第二讲期刊编辑;第三讲编后活动。我们拟从本期开始,于年内6期连续刊出。  相似文献   

3.
一年来,在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推动下,新闻界同行们比较重视现场短新闻的采写,现场短新闻逐渐在版面上活跃起来。但是,除了为数不多的比较精彩而外。还存在两种较常见的缺陷:要么现场所见甚少,背景材料过多;要么现场写得虽细,新闻价值不大。1990年7月25日人民日报二版刊发的一篇现场特写《逛“跳蚤市场”》堪称为既有现场、又有新闻的佳作。据笔者所知,在这篇报道之前,国内报纸还未曾有过关于“跳蚤市场”的报道,这篇报道刊发之后,人民日报刊出过关于跳蚤市场的杂文,有的报纸还刊出了关于跳蚤市场产生在欧洲国家的资料。这篇报道刊发的时候,我们国内绝大多数读者对“跳蚤市场”究竟为何物,还不清楚。因此,这一读者未知、欲知而又应知的新鲜事物,决定了这篇报  相似文献   

4.
作者手记:“灾难新闻报道方法系列研究”系本人近年主攻方向,此系列计划由三篇论文组成,其中第一篇《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和第二篇《灾难性事件与新闻舆论监督平议》已分别在《声屏世界》今年第5期、第8期上刊出,本文为第三篇。这三篇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希望拙作能给新闻一线的记者和编辑提供采写参考并从中有所启发。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  相似文献   

5.
现在报纸上有些新闻常常不尽人意,读者埋怨可读性差。具体表现在有的枯燥无味,不堪卒读;有的缺少新闻根据,不知道这篇报道为何成其新闻;有的缺少必要的新闻要紊,如时间、地点都没有;有的内容、语言欠准确;还有的缺少信息量或信息不完整,等等。那么,新闻作品一般应具备哪些品格,应该有那些构成要素呢?笔者最近翻阅了第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部分的50篇获奖作品,觉得好新闻有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真实、准确、完整。好新闻最重要的要素是事实的表述一定要真实、准确、完整。凡新闻中涉及的事实,特别是人物的姓名、事件发生的地点、数字、细节等,都要核对清楚,做到准确无  相似文献   

6.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五棉杯”优秀文章评选于1月24日揭晓,共评出1990年佳作奖10篇,鼓励奖12篇。本刊编辑部于去年初刊出“评选启事”以后,涌现出不少有新意、有深度的佳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提高了本刊质量。我们诚恳向广大作者和读者表示感谢。获奖的10篇佳作是:一等奖:《谈谈总编辑  相似文献   

8.
陕西日报的“求是篇”专栏,自90年7月初问世以来,在广大作者的热情支持下,截止去年6月底,已发表90篇文章。因其短小,二、三分钟就能读完;论述的多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写的多是作者的独特发现和深切感受,常能给人以启迪。加之,读者把新闻评论视作报纸的眼睛,透过“求是篇”这只“小眼睛”,也能窥探报纸的若干意向。因此,她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虽说文无定法,不拘一格。但是,各类文章既有文章的共同要求,又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因此,“求是篇”  相似文献   

9.
“努力学习新闻业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陆定一同志为《新闻写作指南》一书题的词。该书内容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名人篇”,有新闻界老前辈瞿秋白、戈公振、范长江、叶圣陶等人的文章和事迹介绍;第二部分是“耕耘篇”,介绍一批高级记者、主任记者、编辑和优秀通讯员的先进事迹;第三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1.
黄学有同志的《上山采珍集》是一本有趣味的书。在这本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书中,隽永的意味构成了贯穿始终的主题。从人生感悟篇和从政思考篇的“三字经”到作者精选并分门别类的名句箴言篇,于从容的散漫间,透着一种精致.一种澹定。黄学有同志是新闻圈里的重量级人物,他写了这样一本大体上属于人生感悟类的随笔集,但是在字里行间,在那些澹定与从容之间,与新闻相关的诸多要素依然令我们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12.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13.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4.
龙鸿祥 《军事记者》2006,(7):49-49,52
《包起帆的“金牌”属于谁》这篇消息,刊于2004年1月3日的《文汇报》,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当初,该消息刚刊出时,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申城的科技界、学术界、法律界、企业界激起了较大反响,并迅速波及全国。一则490字左右的短消息,怎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新闻威力呢?原因在于作者不但善于发现社会问题,而且善于反映社会问题,更善于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成功地构建了一篇问题新闻的典范。善于发现热点问题新闻报道的前提是要能发现社会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更需要有…  相似文献   

15.
某报刊有次向著名画家方成约稿,请他写一篇千余字的淡幽默的文章。方成如约交了稿。文章刊出后,漫画家说:“我把刊出的文章从头到尾细读了几遍,发现加上标点在内,只有十六个字是我自己写的。”方成不由得“幽默”地说:“再没有比这更幽默的事了”! 编辑对所发稿件有进行修改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之更准确、更精练,同时也更深刻(如果可能的话);而不应该“删掉”了原稿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风格个性,使之仅仅成为干巴巴的一个骨架,成为缺乏文采的“千人一面,千文一色”的东西。即便是新闻稿件吧,也应该写得尽可能生动  相似文献   

16.
一部探讨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新作《新闻传播学》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为杭州大学副教授邵培仁以及他的合作者叶亚东。 这本书从阐述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入手,以传播过程为经,以传播要素为纬,全面阐述了人类新闻传播、特别是大众新闻传播的规律和主要问题。全书共十四章,除了第一章阐明学科性质、第十四章展示发展前景外,其他各章形成三个板块:一是总论一般规律;二是分论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三是分论传播要素,包括“新闻传播的纪录人——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2月14日,《工人日报》一版刊出一则消息“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本报三篇作品获奖”。这三篇居中的一篇便是我与山西大同矿务局云冈矿高继忠合写的《招工一百人报名九百八》。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全国新闻二等奖,内中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蕴涵着上至总编辑,下至通讯员的智慧。追溯起这篇作品的来龙去脉,真是一言难尽。那还是1988年仲夏时节,我首次去大同矿务局采访。这座全国最大的矿务局有一个全国最大的煤矿,单  相似文献   

18.
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6月1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5岁,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本刊特刊出这篇稿件。这篇稿件是作者在1984年4月特为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写的。在稿件即将刊出时,郭超人接到就任新华社副社长的任命,有很强组织观念的郭超人告知作者,称这一级干部的宣传,须经有关方面批准,希望不发。16年之后,我刊节选刊登这篇稿件,以表示对郭超人同志的怀念。他的精神和作风,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19.
徐州市新闻学会与铜山县青山泉乡联办的“青山泉”杯新闻学论文竞赛于一月十五日揭晓,评出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七篇、三等奖十篇、鼓励奖三篇。此次论文竞赛是该市首次。一年间,收到参赛论文61篇,其作者既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需要五要素,何人、何地是其中的两个要素,写新闻把人名、地名写清楚、准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少数通讯员写稿不够严肃、认真,常常把人名、地名写错,影响很不好。如:一位通讯员在一篇报道中将“县委书记徐宗礼”误写成“许宗礼”,把受表扬的“李新民”错成“李瑞民”;另有一篇稿件中说:“孟家烧鸡可与滑县道口和山东符离集的烧鸡媲美”,其实,符离集位于安徽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