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师融 《武当》2007,(2):29-32
“太极拳”这一名称,何时开始命名,由谁命名?太极拳名和《太极拳论》有什么关系?太极拳和“十三势”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太极拳源流研究中,人们很希望彻底弄清。笔者据十余年的源流研究所知,书之于世,供同好拳友参考,也望指正。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太极宗师》播映后.引起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迷惑:从头到尾都是讲打的。这就是太极拳吗?为什么与我们数年(或数十年)所练的套路讲的疗疾健身完全不同?到底谁练的是太极拳.谁练的是伪劣品或变种?再加上后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太极拳真功夫要失传?》一文,更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感到困惑,而对正昏昏然授拳的为数不少的太极拳教师们更是轰响了闷雷。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练习太极拳可以同时练习气功吗?《中华武术》杂志已请专家做了解答。我是既练太极拳,又练养生站桩功的,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以资交流,并向专家请教。  相似文献   

4.
《精武》2007,(11):8-9,53
祝大彤先生为人耿直,心口如一,谈太极拳从不隐讳自己观点的作风,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他提倡的"轻扶八方线"的太极拳练用法则,不仅轰动了圈内太极拳界,也在海外武坛上引起反响。他著述的《太极拳解秘十三篇》、《太极内功解秘》也是一版再版,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近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希望介绍一下这位深受太极拳爱好者推崇的著名太极拳家的有关情况。为此本刊济问了祝大彤先生。现将访谈记录刊载如下,以供读者借鉴,参考。———编者问:祝先生是从何时对太极拳发其景慕之忱,并开始追随杨禹廷先生左右的?答:杨禹廷讳瑞霖(1887~1982)享年96岁,北京市人。九岁习武,先后拜多位名家为师,壮年已是京城闻名的武术家。精通回汉两门弹腿、  相似文献   

5.
张宝银 《武当》2007,(8):21-22
2007年《武当》1期刊发笔者拙作《太极拳修炼理艺"戏说"》,2007年《武当》5期刊出马原年老师大作《太极拳理"戏说"不得》。对于马原年老师大作,笔者认真拜读内容以后,认为,在太极拳学问研究中,由于"趣舍万殊,躁静不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原本十分正常。原想保持沉默,是耶?非耶?让读者去默识之、揣摩之、品味之、取舍之。但马原年老师的大作,一开始  相似文献   

6.
路迪民 《武当》2007,(6):20-21
太极拳的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特别是老子《道德经》和《易经》,可谓太极拳的主要哲学基础。近年来,《亳州老君碑古字谱》逐渐面世,并受到太极拳传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三利  其济 《中华武术》2005,(12):22-23
最近许多学员买了陈鑫写的《太极拳图说》,但都反应《周易》部分以及每势的取象问题看不懂,我想可能还有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有如此的疑问,便将我所知道的《易经》知识用浅显的语言写出来,和大家其享。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的"两论"指的是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和武禹襄著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武论")。太极拳传承久远,不管是从张  相似文献   

9.
李师融  郑月香 《武当》2004,(1):30-31
《武当》2003年第1期发表的黎大志先生《太极拳源流考》,是一篇史料充实,观点正确的佳作。它把源远流长的太极拳成长脉络大体地描绘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车星辰 《武当》2003,(2):27-27
读完瞿世镜先生《武林》2001年7-10期连载的《杨门弟子素描》一文后,令我感慨万千,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难得《武林》及瞿世镜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鲜为人知、回味无穷的杨式太极内幕。同时,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疑问——现行杨式太极为何都是柔软体操?也终被解开。原来,我们所见到的现行杨式太极拳架,几乎都是由顾留馨一手扶植的,由只懂外形拳架的某些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传播的。他们将  相似文献   

11.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12.
李秒丰 《精武》2007,(12):18-19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发表的浦汉健先生的《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的文章后感慨颇深,先前看过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对传统太极拳的执着和深研令人赞叹不已,从浦先生挚谈吴式太极拳,到改称浦传太极拳,从中也渗出了浦先生的苦涩与无奈.但浦先生时传统太极拳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是值得真正的太极拳的爱好者和追求者由衷敬佩的,今观其文,挚诚之心依然可表.诚如浦先生开篇所言“‘什么是太极拳’,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真要想讲清楚,其实很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历史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通过研究新发现的家谱史料,考证太极拳的传播。提出:太极拳的创建经历了由无极拳到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爱唐村李氏家族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是太极拳的创立者,还是太极拳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1,(7):40-42
和式太极拳系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创编。和兆元自幼习武,师承本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清咸丰年间,礼部尚书李棠阶邀其进京,和兆元武功精湛,曾统领清宫大内侍卫,官授“武信郎”。和兆元在京期间,精研武学,集思广益,融合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创编了一套集拳、功、理为一体的新型太极拳——“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7.
祝大彤  刘训鳌 《精武》2003,(4):40-41
太极拳门派林立,而且一个老师一个教法,不能随意说人家对还是不对。虽然习太极拳者都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理解不同,练法就会有异,结果当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贾山 《中华武术》2003,(11):29-29
这些年来,武术界出版了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由和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于近日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著者当代和式太极名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先生,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六世孙。 《和式太极拳谱》分为五章。主要介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20.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中华武术》2006,(6):26-28
经过45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识到太极拳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修炼不完的武术功夫,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时代病”,它又是一套优秀的独特的健身术。所以,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完美的运动”。俄罗斯《文化报》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整体健康术”。这些评价,都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