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明珠又叫夜光珠,相传它是一种能在夜间连续不断发光的宝珠,是外邦进献中国皇帝的贡品。更有传说“慈禧太后凤冠上九只凤嘴里都叼着夜明珠”。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夜明珠?说法最多的认为夜明珠是特异的珍珠,但科学工作者研究后否定了这种观点。珍珠虽然晶莹圆润,色泽鲜艳,光彩耀眼,但不可能是“夜明珠”。珍珠主要成分是文石(CaCo3),它由许多文石薄片一层层包裹起来,大的珍珠文石薄片达1000多层。文石薄片对光反射强,这使珍珠看来晶莹剔透,但却没有发光功能(个别珍珠含有少量稀土元素,在外来激发条件下能产生荧光,如果没有外加能量的作…  相似文献   

2.
筷子源说     
筷子,我国独有夹取食物的用具。古时叫“箸”,同“”。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纣为象署,而算子唏。”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贫悄》载:“王蓝田(述)性急,尝食鸡子,以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从上述记载可见,我国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后来,为什么“箸”、“”又改称“筷子”呢?原来其中另有一番缘故。据明代著名文学家、“娄东三风”之一陆容著《菽园杂记》卷一中考证:“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容为快儿,幡布为抹布。’‘以著为“快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夜明珠”的传说,人们历来把夜明珠当作无价之宝的象征。据历史记载,最早发现“夜光石”的是古代印度:人们发现在一小山岗的一块石头周围,总有许多蛇盘踞着。进一步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夜里能发出微蓝色的亮光,引来许多趋光的昆虫。一些青蛙前来捕食昆虫,自己却又成了蛇的美餐。尝到甜头的蛇于是便来到这里“守石待蛙”了。当时,印度人称这块奇异的石头为“蛇眼石”。这种夜光石其实是一种叫莹石  相似文献   

4.
《预测》1984,(1)
一、中国历代的人口统计我国很早就有人口统计数字的记载。西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载有夏禹时的人口估计数。周代已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周宣王“料民于太原”,是最早关于人口调查的记载。直到战国时期,各国都推行了“上计”制度,定期统计人口、土地。秦国的商鞅主张“四境之内,丈夫子女,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竟内篇》)秦统一后,  相似文献   

5.
“以虫治虫”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王心喜对生物界的互相制约的现象.中国人早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有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螟蛉泛指鳞翅目多种昆虫的幼虫,蜾赢泛指胡蜂科、泥蜂科、蜾蠃科的昆虫。《礼记·郊特性》的“入...  相似文献   

6.
社科文摘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纪行》记载:我国元朝皇帝进食时,为了不让献食者的气息触及食物,导致自己染病,命令为自己献食的侍臣“皆用绢巾掩口鼻,使其气息不致触及食物”。“绢巾”便是今日口罩的雏形。可见早在600多年前的元朝,宫廷里就开始使用有讲卫生功能的口罩了。 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研究证明,病人伤口的感染,同细菌在空气  相似文献   

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初唐著名边塞诗人王翰写的一首题为《凉州词》并被誉为“七绝之冠”的代表作。诗中提到的“夜光杯”,为甘肃酒泉市素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饮酒器皿。夜光杯的出现,据考大约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来是朝廷贡品,最早见于汉代著名文学家东方朔著《海内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于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于杯中也。汁甘香而美,斯实灵人之器。”所谓“…  相似文献   

8.
一、溯源 蚂蚁食疗起源于我国,与中医药学的食、药同源、是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宝贵的疗法30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各地流传。 关于蚂蚁食疗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是《周礼·天官》和《礼记·内则》:“蚳醢以供天子馈食。”醢即蚂蚁幼虫所制的酱。我国第一部词书《尔雅》:“蚍蜉大……其子蚳”,即蚊子。唐刘恂《怜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言”“意”之争。“言不尽意”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天道》上说:“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又说:“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按照古人的看法,语言是不  相似文献   

10.
中医机理一直是谜,然而中医之博大精深,已不仅是数千年来中华之瑰宝,也被承认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中医的基理概括为:“血理、气理、药理”三理。中医方法概括为七个字:“一针二拿三用药”,即针灸,按摩推拿及中草药。近年来“一针二拿”在欧美也日渐流行,有个叫赫进·玛萨费特的著本“家庭脚部按摩疗法”  相似文献   

11.
蚊帐是人们日常生活普遍使用之物,它具有保暖、挡风、避虫、防尘等多种用途,在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蚊帐,当时人们称它为:碉、祷、伟、帷、馒,按《释名·释床帐》曰:“帐,张也,张施于床上。”《诗经·小星》曾说:“抱表与调。”《郑笺》一书也注释:“稠,床帐屯。”远在周代,我国还发现了专门管理蚊帐的人叫“幕人”。蚊帐随社会发展,其用途日益广泛。我国到了汉代,蚊帐用于军中的有军帐、帐幕;运用车上和野外的有车帷、青庐。《酉阳杂温》就曾详细记载:“北朝举行婚礼时,用…  相似文献   

12.
古人理发源远长《诗经》中云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当头发卷散蓬乱之时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可见我国古人早在 2 0 0 0年前就已经注重须发的修剪和梳理了。专职理发师出现于汉代。据《颜氏家训》记载 ,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 ,理发业也已经相当发达了。“理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 :“(桓 )温后诸安 ,值其理发。”朱熹对《诗·周颂·良耘》中的“其比如栉”一句注云 :“栉 ,理发是也。”《唐杜甫在工部诗史遗补》第八卷中记载了杜甫的《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 ,其中也有“耳聋须画字 ,发短不胜…  相似文献   

13.
面条的永久魅力王心喜一提到面条,人们往往想到意大利,其实,面条的“出生地”是中国。中国面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000年前的汉朝。根据古籍记载,汉时称面条为“索饼”或“汤饼”。东汉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记载:“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发光现象,俗称“地光”,是一种自然光源。世界上有关地光的最早文字记录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面记载了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发生在陕西省岐山地区的一场6~7级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中“烨烨震电”就是对此次地震发光现象的描写。公元一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编年史》中,记述了公元17年小亚西亚地震破坏了12座城市和地震发生时火光闪闪的现象。这是外国人对地震发光现象的最早记录。长久以来,地震前或地震发生过程中是否有发光现象这一问题,让人们倍感困惑。一些人认为…  相似文献   

15.
过去,许多商人都在自己的店铺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8 个大字?这里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时期的陶朱公,即范蠡;“端木”指的是春秋时期的端木赐,即子贡? 喜欢经商 家累千金 子贡喜欢经商,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家累千金".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子贡当时富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社科文摘     
“妻子”称呼溯源妻子最早见于《易·系辞》:“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裁:“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渐渐成  相似文献   

17.
一、独特的文体《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郭象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弟子记录的。姜亮夫先生说:“《庄子》内篇大体也可算经嘛,而曰内、外,则经、传二词,直是汉儒的说书体例。”又说:“《庄子》的内七篇是主干,外篇就相当于《卜居》、《渔父》。”姜先生说出了《庄子》一书的体例。  相似文献   

18.
百科撷英     
大起大落有奇福,两度图周发尚乌。酸甜苦辣极变化,地狱天堂索艺珠。 ·赵丹· 赵丹(1915~1980) 中国电影演员。山东肥城人,原名赵凤翱。中学时代就与顾而已、朱今明等人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山水画,同时参加美专剧团赴工厂、街头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2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后在《上海二十四小时》、《到西北去》、《清明时节》等20多部影片中担当角色,由  相似文献   

19.
中国象棋,古时称象戏、象弈、博弈。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屈原的《楚辞·招魂》“:歈蔽象棋,有云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矣,呼五白些。”汉代刘向《说苑》和《潜确居类书》也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是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创制了《象经》,可惜那时的棋制和有关著作都已失传。至唐宋,象棋才真正形成。《唐国史补》对长安的生活描述中有这样的记载“:或侈于博弈。”可知象棋是长安人的时尚之一。不过,据史料记载,象棋的走法历经了多次变革,唐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  相似文献   

20.
上帝的骰子──《周易》·笛卡尔坐标·六维空间体系第五章人身乃一小天地──经脉学说与六维空间体系周康龄中医经脉学的诸派书籍,源于汉朝以前《灵枢》、《素问》两种医书,今合称《黄帝内经》,距现在约两千多年,整个体系是相对稳定的,中国历来有“医”“易”同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