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师爱思想源于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从“仁爱“的思想基础出发,在教育上倡导“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并强调爱、严、教三者的统一;孟子又进一步把父爱和师爱加以区别;及至明代王阳明更注意到了师生情感的相互作用,使我国古代师爱思想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正如“教无定法”一样,管理也没有定法。情感激励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有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从孩子角度出发,用他的眼光来审视事情。对他多观察、多了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激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以“还”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理解了全诗,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生:我不明白题目“早发白帝城”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还是早上出发到白帝城去?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极了,读了古诗也许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由读古诗。)师:你现在认为是从白帝城出发还是到白帝城去呢?生:应该是从白帝城出发,因为诗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这个“还”字中可见他是到千里以外的江陵去,而不是去白帝城。生:我从“辞”也能看出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就是早晨辞别云霞中的白帝城,“辞”就是…  相似文献   

4.
一、关爱学生、融洽师生情感 融洽师生情感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为基础的,具有爱的品格。“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儿童”。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从爱出发,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们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师爱只讲付出不计回报,师爱是严慈相济,师爱是无私奉献。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如何去爱孩子,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昵?  相似文献   

6.
重温师爱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师爱更是如此,品读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名言,至今仍让人满口生津:儒家经典《学记》认为,“亲其师,信其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则倡导并践行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怀教育理论的倡导者诺丁斯更是认为,“教师应全身心地融入对学生的关怀中,教师对...  相似文献   

7.
从校园建设的角度出发,坚守“以德育爱,幸福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对“三师十心”的详尽阐述和理解,校园建设构建了一整套有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同时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完整的思想引领与明确的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沔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生命力的底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  相似文献   

9.
三位老师执教了《爱如茉莉》,下面是她们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教学实录。课文: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第一位老师:师:为什么连用了两个爱如茉莉?生:可以更加突出“我”被爱感动了。师:作者开始不理解,说“这也叫爱”,后来目睹爸妈的爱,最后是由衷地赞叹“爱如茉莉”。第二位老师:师:读一读,体会一下,两个“爱如茉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两个“爱如茉莉”?生: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加深刻。师:这样写为了表达什么?生:为了强调爸爸妈妈之间的爱。第三位老师:师:谁能代作者表达自己的感受?生读。师:作者开始对妈妈说“爱如茉莉”感到疑惑,现在把问…  相似文献   

10.
臧莺  陈骁 《上海教育》2009,(19):6-7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道”字,既可以作为学习的单纯内容释义,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生、世界的大道理。看了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孪宣海写的《大楼大师与大爱》的文章后,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百家讲坛》栏目“新说水浒”系列主讲人之一鲍鹏山深表认同。他认为,正是由于“亲”师而“信”道,师爱才必须是教师内心的境界:爱生、爱学科、爱社会,乃至爱全人类的未来。当这种高度存之于教育者的内心,师爱才会被发扬,才会被传送到学生心中,进而将“爱”从教育手段变为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二、课堂实录 师:上课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见过大海吗?” (小部分学生说:“见过。”大多数学生摇头或小声说:“没见过。”) 师:看来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没见过大海。没关系,我相信将来你们一定会有机会的。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从日本的濑户内海出发,到北海道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海上航行。同学们愿意去吗? 生:(齐)愿意去。 师:可是,今天我们不是去欣赏无边无际的海上美景,而是去体味一下发生在船上的一段动人的亲情故事。(板书“父母的心”,同时多媒体显示课题  相似文献   

12.
张立,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在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她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播撒师爱,用爱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个成长的平台,用爱去探索以活动为载体,借活动启智,让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可见。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11年前的9月,我带着一颗为人师表之心踏上了三尺讲台。走上了初为人师的道路。今天,驻足回望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根植于爱;有爱才有教育。  相似文献   

14.
爱的呼唤     
一个班级能否建设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管理能力的强弱,而贯穿于其中的关键是班主任要以“爱”作为工作的核心。班主任只有真心地去热爱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教”,才会换来学生对自己的爱的回报,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以及对他人的爱。  相似文献   

15.
如果师不爱生,师不懂生,师不惜生,学生又怎会“亲其师,信其道”呢?笔者认为,欲使莘莘学子“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要懂学子之心,而且还要“爱”字当头,一视同仁,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得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6.
批评有方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批评手段,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不良行为发生实质性改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有“文章”。一、倾注爱心爱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只有爱学生,方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指出学生缺点时,教师应该从爱出发,用真诚的教诲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对教师讲真  相似文献   

17.
两点感想     
读了《育苗人》、《斯霞和孩子》,又读《<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有两点感想在这里谈一谈。一、“爱的教育”不能代替阶級教育。《育苗人》中强調“童心”是“純洁、稚嫩的”,“象水晶一般的明净”,因此,宣扬教师要以“童心”去爱“童心”,“和孩子們在一起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快乐的笑声,为小白兔的死而流出眼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教育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超阶級的“人性论”,是向学生灌输“人类爱”、灌輸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是要学生“爱”,爱小鸡,爱小白兔,爱父母、兄弟、姐妹,爱“和他們一样天真、一样活泼的老师”,而不讲阶級爱,更不提阶級恨。这样长大起来的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爱”的涵义,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去“爱”,怎样去获得“爱”。其实“爱”很简单,打开你的“心”,学会删掉“昔日创伤.EXE”,彻底覆盖“自卑感.ExE”,果断关闭“嫉妒.EXE”和“怨恨.EXE”。那么你就能够勇敢地去爱,幸福地被爱了!(Tracy)  相似文献   

19.
《教书育人》2006,(7):8-11
张立.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在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她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播撒师爱,用爱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个成长的平台,用爱去探索以活动为载体,借活动启智,让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一直把这句教育家的名言装裱在案头最醒目的地方。随着自己从“为人师”到“为人母”的角色转化与融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