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2.
出发前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时候(注一),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的问题。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闲谈,那时我们同在一个机关工作。他问:“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根据地来时所经验过了的。”“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注二)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  相似文献   

3.
李洪启在《继承、创新、探索》一文中,介绍了穆欣对新闻改革的看法。穆欣认为:改革不能离“谱”,这个“谱”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党中央提出来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始进行这场改革的时候,新闻界就有人要求“松  相似文献   

4.
每逢过年,按照惯例,鲁迅在除夕整理一年的日记,把它包藏起来,把朋友赠送或自购的日历挂起来。随后,在躺椅上休息,吸着烟,口头统计起:“今年做了些什么呢?明年要做些什么呢?”几乎年年如此,如果哪一年的工作不多时,他万分不自在,将在新的一年更加不断努力地工作。 有一年,元旦即将来临的时候,著名女作家萧红写信给鲁迅,在信中问鲁迅是否挂念远在北京(当时叫北平)的妈妈?鲁迅回信道:“新年三天,译了六千字童话,想不用难字,话也比较容易懂,不料竟比做古文还难,每天弄到半夜,睡了还做乱梦,哪里会记得妈妈,跑到北平去呢?”  相似文献   

5.
“受众”一词,是大众传播学的专用术语,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对象——听众、观众和读者的统称。这绝不仅仅是为了称谓和使用的简便,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必须包含五个要素的基本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而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报道的五个要素是这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故?”同样是五个“W”,两相对照,即可发现传统新闻学很注重传播的内容和客  相似文献   

6.
WEDitor,是美国报纸设计家马里奥·加西亚用WED和editor这两个单词拼造而成的一个新单词。editor是编辑的意思,WED是什么呢?这又是加西亚推出的一个版面编排新概念:W即写作(writing),E即编辑(editing),D即设计(design),三者合一,WED可以译作“总体设计”,WEDitor便可译为“总体设计编辑”。 今天在新闻摄影界,“图文并重”这个概念已经逐步成为现实。需要进  相似文献   

7.
新闻五个W,时间是一大要系。不论你写什么都要问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某月某日,今天、昨天等。在表达这些时间概念的吋候,常见用词概念含混的情况。在这方面,就是“……以来”的用法。“……以来”的本意,是指从过去的某个时候到现在。这个句式,在各类文章中用得很普遍。因此,一些表意含混的句式,也以讹传讹了,在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河南农民报》10月8日一版《情系良种》一文,说“一个多月来……”。“一个多月”就是“一个多月”,为什么还要加上“来”呢?去掉“来”字,不是更简明了吗?这  相似文献   

8.
感悟·生活     
金色酒吧 —名男子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刚到家门口就被太太发现,相当不悦,以为又和什么野女人去鬼混了。“你整夜死到什么地方去了?”她质问道。 “在新开的那家很棒的沙龙。”他说,“金色沙龙,什么都是金色的。” “撒谎!哪有这种地方!” 男人说:“当然有,金色的门,金色的地板,连尿壶都是金色的。” 女人当然不相信他的鬼话,第二天拿了电话本,找到叫金色沙龙的地方,她打电话到金色沙龙去查证老公的话:“这里是金色沙龙吗?”  相似文献   

9.
过刊装订的最佳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装订是图书馆每年或隔年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什么时候装订期刊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也许被很多人所忽视,不就是等过期刊积累到一定的量及工作人员比较方便的时候进行吗?若是这样,就会给以后的期刊保存、管理带来“后遗症”。在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早几年本馆在元旦前送一批过刊到装订厂,由于装订厂拖延时间,直到清明前后才装订完毕。当时倒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直到第二年春夏之交,这批期刊全都发霉了,而馆内的其它期刊却安然无恙。为此隔几天就要用干布把霉擦掉,给管理人员增添了极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有偿新闻”像块臭豆腐,说起来臭,吃起来香。然而,就是这块颇具诱惑力的“臭豆腐”,在南阳晚报社什么时候也没有“吃开过”。他们的经验是什么呢?该社总编辑包廷怀认为:“有偿新闻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因此抵制有偿新闻就必须从综合治理入手,用过硬的思想素质、质量建设和经济实力,筑起抵制有偿新闻的堤坝。否则,就事论事,脚疼医脚,只能是按倒葫芦起来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不少新问题就无法仅用“一法”“五条例”即可解决,“一折书”问题便是个例子。在“一折书”初现市场之时,就有许多读者、媒体、书店及出版社对其提出质疑,但各地执法人员经核查后都回答“一折书”非盗版书。那么“一折书”的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一折书”热销现象就反映出低价图书市场需求很大,因而采取低价策略争取薄利多销是否值得出版生产单位考虑呢?  相似文献   

12.
有时我们在评价一位主持人的时候,总是赞叹他:妙语连珠,非常精彩。其中,主持人的灵感起了一定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主持人的灵感?它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主持人如何把握灵感? 一、什么是主持人的灵感 谈论主持人的灵感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灵感。中国古哲学把灵感称之为“不虑而知”。 《艺术概论》一书中谈到:“灵感是艺术思维中令人最为惊喜、激动,又最为难得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活动中,突然  相似文献   

13.
文成于思     
记得我在读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深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来到他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学生还没有休息,便问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白天呢?”学生还是回答:“在工作。”卢瑟福说;“那么你早晨也是在工作了?”学生点  相似文献   

14.
(一) 报纸地方特色究竟是什么?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不少,确有许多真知灼见,但也仍旧给人留下一些疑惑。比如说:地方报纸要办出地方特色,就要以刊载地方新闻为主。实际上,目前没有一家地方报纸不是以刊载地方新闻为主的。那么,它们是否因此就可以说办出了地方特色呢? 如果说独家新闻才具有地方特色,那么,大量的一般地方新闻报道,是否就不存在一个怎样才有地方特色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电视屏幕上每隔一小时就有时间显示;收音机里也不停地报时:“嘀,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电视和收音机显(报)出的“北京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如何报出的呢?说来令人惊奇:“北京时间”是从陕西“中国时间城”发出来的,而驻守在时间城的是一个连的中国守时兵。  相似文献   

16.
编辑是干什么的?编辑追求什么?过去这个问题是明明白白的。远的不说,在50年代以及“文革”后的70年代,出版界人士没有不知道编辑追求的是什么。可是,进入80年代,自从奖金与利润挂钩之后,逐渐模糊起来了。再过几年,到80年代中,推行承包责任制,把利润指标分摊到每名编辑头上之后,编辑在利润指标的压力下,不得不作出痛苦的选择,从追求质量转变为追求利润。在被逼进“死胡同”的时候,有的就乱出书、卖书号,以此作为跳出“死胡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耄耋老人得到四面八方热情关怀》,这是一条标题。凡具有中等文化程序的读者一看就懂。如果通过广播念,对“耄耋”一词许多听众也许会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误以为是老人的名字。假若广播说80岁老人如何如何,效果则另是一样。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的广播中,半文半白的语言,不明不白的简称,生僻难懂的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时常灌耳。比如:“窃以为……”、“……使之……”,“如……则……”等等。试问有什么必要非用这文言词汇不可呢?谁在讲话的时候用些“之、乎、者、也”呢?还比如:“双引”、“双争”、“四有”、“经洽会”等等简称和专业  相似文献   

18.
怎样的文献才算老化?又以什么为标准呢?早在1958年英国科学学家J.D.Bernal就借用了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的半衰期(Half-Life)这一术语来表征文献老化率。1960年美国图书馆员E.Burton和物理学家R.W.Kebler对文献半衰期下的定义是:“现有活性文献(Active Literature)中一半的出版时间。”即指那些被利用文献中距离利用时间较近的那50%  相似文献   

19.
若干年前.当电脑还是件奢侈品的时候.人们为买不买电脑有过一次争论。反对买电脑的人说:“电脑能干什么?”主张买电脑的人说:“电脑什么都能干!”结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人们不再为是否应该买电脑而争论不休.买电脑已经成为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事情了。但是电脑搬回家.除了办公、玩儿游戏、上网冲浪、看大片.电脑还能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殿杰 《新闻三昧》2006,(3):56-56
有什么克服差错的办法吗?有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体会,总结了防止错误的“六字诀”,即:疑、查、核、问、辨、记。疑。对稿件中的提法、字词用法,敢于心存怀疑:“对吗?有根据吗?”古人云:“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凡有疑问、疑点就应盯住不放,反复琢磨、推敲。诸如:文理是否畅通?时间、数字是否准确?成语、用典是否得当?标点使用是否准确?国名、地名、译名都要订正,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一位编辑发现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国劳动模范进卯”,编辑对“进”字产生怀疑:“难道还有姓进的?”经与同事切磋,断定此人可能姓“范”。后经核实,果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