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休谟伦理学理论特征的任何一种规定,都可能在他的著作中找到相反的表述。通过对休谟伦理思想的整体考察,可以尝试将休谟伦理学的理论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在道德的根源上,表现为理性辅助下的情感论;在道德的基础上,表现为环境影响下的人性决定论;在道德评价依据上,表现为温和动机论;在道德价值原则上,表现为规则功利论。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学由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与希伯来神学律法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上.而基督教的“十诫”则是他建构宗教规范伦理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从17、18世纪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家发现情感在伦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开始.休谟伦理学是否为相对主义的争论就源源不断。相对主义伦理学最重要的特征是道德原则和道德判断的相对性,否定道德原则和道德判断的可通约性。从休谟对道德行为的发生、旁观者的同情机制、快乐原则、德性等问题的论述来看,休谟伦理学给予了情感伦理学以稳定的价值判断根基。实现了其伦理学非相对主义的本质。现实社会中许多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允地对待情感。  相似文献   

4.
当代伦理学研究面临着“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之争;也有把前两者等同于“德性”、“规范”伦理范畴的误解。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没有对人的伦理行为的一体两面的特征进行辩证的把握。伦理学的当代使命应该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德性为目的,规范为必要形式的意义追寻。  相似文献   

5.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传统理性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理性认识永恒的是非标准并通过自由意志指导行为的结果。休谟将经验主义贯彻到底,导致了伦理学方法论上的非形而上学转向,认为理性不能认识超经验的是非标准,因而自由意志和理性的能动作用就失去了依据,他进而提出情感才是道德区别的标准和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休谟据此建立的以情感进步观为基本特征的德性伦理学对西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剖析道义论、功利论及契约论师德建设的困境,引出美德伦理学核心观点及其对师德建设的意义,提出基于美德伦理学视角,教师的育人之德根本意义上应该就是一种美德,美德伦理学对师德建设和养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对幸福论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私人幸福学说不仅不能说明道德的来源而且从根本上颠覆了道德。与幸福论伦理学相对应,他建构了博大的德性论伦理思想体系,讴歌道德的崇高价值,论述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和道德主体性,对伦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今天仍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其在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偏失则从反面给人以警戒。  相似文献   

9.
德性伦理学是思考与实践一种朝向人真实地需要的完善与充实的生活的伦理学。实践原理是一种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个含义是,生活可以是实践的,表明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实践原理的第二个含义是,生活实践可以是德性的,表明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他的生活中发展第一种可能性,就会受到人们指责。但是,当他通过生活充分展示出第二种可能性,他才受到称赞。伦理学可以或明确或隐含地以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和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作为它的基础。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西方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斯多亚学派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其伦理学部分。本文采取溯流追源的方式 ,首先探讨了斯多亚伦理学与古典希腊传统的关系 ,认为在经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之外 ,还有一条悠久的“犬儒 -斯多亚”伦理学传统。斯多亚伦理学在希腊化时期走向繁荣 ,提出了“按自然生活”作为伦理学的终极原则。本文通过对“自然”及“人之自然”的伦理学内涵的揭示 ,分析了斯多亚伦理学中的德性、理性、自然之间的关系 ,认为斯多亚伦理学是希腊的理性精神在希腊化时代的深化和发展 ,并且构成了与古典希腊、基督教伦理学并立的一条重要伦理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德性论与规范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着人本身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道路。只有在此道路上,我们才有可能把捉其存在,厘定其范式,应和其召唤。从而,获得家庭伦理与人的相互圆融,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13.
文艺伦理还是文学伦理——论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伦理和文学伦理的分歧源自学术界对文艺学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的不同理解,而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在于文学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就学科研究的细致化和专业化而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应当说“文学学“、“文学理论“的称谓更恰当。文学与伦理学都是与找寻人生意义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因此文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被称为文学伦理学,它是以文学活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试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斯特作为一个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十分注重文化和精神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而赋予了经济伦理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李斯特并不否定个人动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应将个人视为“道德人”而非“经济人”,因此,经济伦理的出发点是作为一个实体的国家而非原子主义的个体,其基础是爱国主义。李斯特的这些观点与斯密的世界主义是迥然不同的。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对于我国经济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具有同构性。在社会转型之际,社会伦理应再造,家庭伦理也应重新定位,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克隆人的研究与试验的伦理驳难多集中于人的尊严问题上,认为它触犯了人的尊严。本文认为,这是对克隆人研究与试验的强有力的禁令。但是,如果克隆人研究能够给研究者及相关人员带来现实利益的回报,并且最终将造福于人类,当前伦理的禁令就只是软制约,它阻挡不了克隆人的降生。这样,我们就不应当仅停留在对于克隆人的伦理困境的讨论上,而且应当对克隆人到来进行社会前景的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ChanMin Kim 《TechTrends》2014,58(1):14-14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