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2.
陈淑兰 《海南教育》2014,(10):30-31
学生作文写作之难,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来形容: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指导规范太多,要求过高,如要求作文应有创新意识、个性特征、想象力、幽默感以及美的语言等等,超越了学生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尝不到"跳一跳,  相似文献   

3.
巧妙的云联     
在传统对联中,有许多关于云的诗联和对联。如碧云天,黄花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野径云俱里,江船火独明,等等。云既可以与自然现象的雨、雪、雾、水、火等相对,也可以与动物、植物,如鸟、树等相对。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给学生广阔的想像空间,鼓励●邹仁波题目:的乐趣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填写如“登山的乐趣”、“办报的乐趣”、“劳动的乐趣”等等。②以记叙为主,有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写作指导]爸爸妈妈总爱在一起品对联,作对联。耳濡目染,我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作对学生独抒性灵,张扬个性。由“乐趣”可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且给自己留下深刻印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从文体记叙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面对这道作文题,同学们一…  相似文献   

5.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联写作与教材学习结合为主线,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训练了自己,展现了自己,加深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对联写作的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思想与设计创意对联写作是许多省份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选择内容,是新课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经典的案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而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对联的写作修养上多有缺失,因此,引导学生创作对联力不从心,从而淡化弱化甚至回避对联写作训  相似文献   

8.
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Yíng)联、联语、对子、联对子。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式样,从古到今,用途非常广泛。从前私塾专门设有学习对联的功课,叫“对课”,并且抓得很扎实。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道:“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是为日后写作对联、填词作诗打基础。今天的青年学生不必写古诗词,但对联还是经常要写,即使从欣赏名联佳作角度出发,也有必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来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著作中,对偶句多,如《尚书》“谦得益,满招损”,《诗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阐明对联艺术的形式要求和特点,归纳总结了写作对联的构思、辞格等艺术技法,充分展示了对联写作的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10.
张颖 《陕西教育》2010,(5):26-27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对联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对联知识、格律及写做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优秀对联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重点放在对对联知识、格律及写法的认知上。第二步.用三课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和品评由学生搜集的古今名联.重点放在对对联韵律美的感知上。  相似文献   

11.
一个概念,当你接受并使用它的时候,必须弄清内涵,认同公众对这一概念约定俗成的理解.不能一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抽换其内涵,变更其特质.这大概是一种并不深奥的道理.读2004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所载<教材中语言资源的开发>一文,读到崔琪老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而"开发"出来的16副对联,便有一种文学样式遭异化、传统文化被错位的感觉.对联之称作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节奏相仿、平仄相协、文字相关、强弱相当、内容相别.16副"对联",违反了对联写作的这些常规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一副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下文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12.
"对文"可以指诗词的律联、骈文的律句和各种对联,也可以指文中处于相应位置构成对仗的文字(词语).如王凤喈<尚书后案>所论"女无老侮成人,无弱孤有幼"云:"老与弱对,侮与孤对,成人与有幼对."对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研究古代经典著作和诗赋词曲写作必须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纵观学生这个阶段的写作水平,与课标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如选材不典型、内容不够充实、中心不够鲜明、详略不合理等等。最令人堪忧的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抵触写作、惧怕写作等等。所以,教师对写作要领的指导和写作兴趣的引导尤为必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汉民族思维方式、汉语文字个性与文学创作特征长期交融孕育的过程中 ,受唐代律诗对仗、用韵的催化作用 ,对联遂正式诞生。对联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概括性、独特性、趣巧性的文体特征。创作对联有三法 ,即 :集诗文成句 ;改换诗文成句 ;拟作新联 (严对仗 ,调平仄 ,重修辞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是第一部联话著作。刘勰《文心雕龙》是六朝骈文的优秀代表 ,是对联写作与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庶可称为第一部萌芽状态的“准联话”。  相似文献   

15.
与韩镐论文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他屡次名列前茅,因而极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资助并热心辅导他。有一次,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与韩生镐论文郑板桥在这幅对联里,郑板桥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真知灼见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青年人。韩镐得到这副对联后,如获至宝,挂在家中认真领悟,大受教益,最后中了举人。这副对联至今对我们的写作都很有启发。为什么呢?你能解释出其中的要义吗?(答案在本期找)《与韩镐论文》答案:…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20):140-142
对联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对联可以给人以励志,抒怀、陶情等美的享受。在一些中考试卷中还出现上联或下联然后求下联或上联的题目,掌握一些对联的写作知识不但能帮学生解决考试中的问题,而且通过对联写作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对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联写作训练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只停留在机械练习这一层面上,而数学写作这种极富创造性的新型作业形式,可以使参与数学写作的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有利于激发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阐述数学知识和道理的能力。数学作文体裁可分为数学小论文、数学学习体会、数学日记、数学散文、数学诗歌、数学相声、数学谜语、数学对联、数学诗等等。  相似文献   

18.
宋代,学记散文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宋六家的学记文写作内容虽是为记一州一县学舍的建成而写,但是又各有侧重。宋六家学记散文的写作特点也不尽相同,如欧阳修学记文的明白晓畅、苏轼学记文着力点的转化、王安石学记文结构的灵活多变等等。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类比分析法来分析宋六家的学记散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束缚学生的手脚,给学生设置了若干条条框框,如限定写作的内容、材料,怎样安排思路等等.学生不能自己做主,没有机会自由地感悟、思索和写作.结果是或无病呻吟,或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20.
一1.在语言表达应用中考查。如仿写句子,拟写对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或写一段话,根据图画或图形展开联想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等等。2007年江苏卷就进行了这方面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