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天前我应邀为优课竞赛做评委,老师上课的文章自选。巧合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但他们的读解我不敢苟同。在课堂上,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回来查查资料,才知道大家对《老王》主题的讨论很热烈,《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2007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2.
肖飞燕 《物理教师》2008,29(7):28-28
本刊2008年第1期刊登了《是错误?是巧合?》一文,本人仔细阅读后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再商榷.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故乡》一文,课前让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新课开始,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师: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考一考大家:《故乡》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一九二一年。师。很好。  相似文献   

4.
[教例简述]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学教材里的常客,从教材中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到《故乡》。每一篇课文里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仔细琢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第四次执教《故乡》这篇课文。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6.
情归“故乡”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合同春 《华章》2011,(9):28-29
通常的读者在阅读鲁迅小说《故乡》的时候,都会将故乡当做鲁迅本我的家乡绍兴来理解,其实不然。在《故乡》的开篇,鲁迅是这样妆点其笔墨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短短一句话,给我们传递出三个信息:①季节时间:说明地理方位:②距离:  相似文献   

7.
小说《故乡》的主题,全日制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第408页注释中作了这样的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国上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认为反《故乡》的主题局限在“农村”、“农民”上的概括是片面的。《故乡》应是旧中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故乡情结     
乡关何处?自古至今,无数人提出过这样一个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对故乡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每一位游子离乡多年便总会有这种感叹。故乡在这些游子心中打下了一个结——故乡情结。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小时候我能把它背出来,而现在却只记得最后两句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科版五年上册第11课一、导入新课(一)多媒体播放歌曲《故乡的云》,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用心倾听、用情感受。(--)听完后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回答预设:1.离家的游子想回到故乡。2.离家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三)故乡,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尤其远离故乡的游子感情更为浓厚。故乡的风,故乡的云,都会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那么,长江口外的芦苇又会给离开故乡二十多年的樊发稼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樊发稼走进第11课《故乡的芦苇》,去感受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高考作文题多次撞到《作文成功之路》枪口上时(参见《路》刊2003年第9期《巧合不过三,成功自有路》、2004第10期《擦边·撞车·涵融》),我们是否应该回读(或新读)一下它曾经刊发的闪耀着理性光辉的重要篇什呢?我坚信,大凡明智者,都会作出肯定的回答。在  相似文献   

11.
伟大文学家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1926年他写了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范爱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直到革命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生》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里,我们曾这样写道:"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苗圃,是各类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是渴望成才的广大高中生所向往的圣地。然而,欲要上大学,须过高考关。面对浩渺学海、书山蜀道,曾有多少当代高中生也像古代的应考者一样,发出过‘别路绕山川'‘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基于此,《高中生》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一批资深的高中特级教师,组建了一个权威的高考智囊机构,请他们在《高中生》杂志学习版上开辟专栏,帮助高中生披荆斩棘,夺取高考的全面胜利;帮助高中生总结得失,在成才的道路上顺利前进。"在过去的两年里,《高中生》杂志已出版了24期。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当初的承诺兑现了——24期《高中生》杂志所刊登的内容,分别"巧合"了2002年、2003年高考题50题362分、78题371分,长沙市公证处和湖南省公证处分别对此进行了公证,并出具了公证书。《高中生》杂志这样大面积地"巧合"高考题,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她的期发行量突破了60万份。这"巧合"究竟有多"巧",现辑录几例,供读者评说。  相似文献   

13.
《故乡》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诸多说法的,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为“隔膜说”,是茅盾先生最早提出的。先生早在1921年就谈了对《故乡》主题思想的看法,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 第二种为“农民问题说”,严家炎、许钦文、张传宗等  相似文献   

14.
读了“人生的巧合”一文(载《时事》第2期),觉得李国杰通到的巧合真的很巧,但是我更佩服的是他善于把握巧合。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能一步走向成功的巧合,然而成功的关键不在巧合,而在于善于把握巧合,即具备捕捉利用巧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靠人们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起来。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写李国杰如何勤奋钻研,善于思考,但从一系列巧合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不是李国杰专业成绩优秀,那么,不管有没有英语成绩,也不管英语成绩好坏,考官都不会给他一个复试的机会。如果不是他研制出高性能的曙光一号计算机,那么火车编组站…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教育》第5期上读到了马玉顺老师的《教育三思——读〈大师的教书生活〉有感》一文,颇引为同道。尤为巧合的是,我也正在阅读周勇博士的另一本书——《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晓君 《教师》2010,(25):64-65
《故乡》一文是初中语文各种版本教材必选的经典篇目。如何才能把名家名篇教出精彩,教出亮点?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问题设计。我以为对《故乡》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式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宏观把握到位。阅读一篇文章 ,必先让学生通览课文一、二遍 ,从整体把握下面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何种文体 ?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在学生通览全篇后 ,首先让他们明确文体是小说 ,再和以前学过的鲁迅作品按文体归类比较 ,得出三类作品 :散文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议论文(又称杂文 )如《友邦惊诧论》 ;小说类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这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思考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这样的题材 ?(根据课文提示回答 )  二、选点精读到位。在第…  相似文献   

18.
新年过后的新学期第四册的第一篇课文是《祝福》,本来不准备在热闹温馨的新年过后上这篇课文,可《祝福》的氛围不也如我们过年那么热闹吗?而且在那热闹的氛围中,在人们欣喜的心情状态下祥林嫂却惨死于大雪纷飞中,这样更反衬出了祥林嫂的悲剧,真让读者从心底里边痛恨吃人的封建礼教。然而我在痛恨、同情之余,《祝福》文中的一些语句、一些现象又引起我对现实的思考,使我又惊叹于鲁迅对当时社会乃至对后来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高度概括。一、远离故乡之后再回故乡的隔膜感“我”算是知识分子,到外面见过世面,回到故乡后又受到家乡人的礼遇,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影《阿凡达》在全世界的热播,它成为了影迷眼中绝对的佳作。而在某些游戏动漫迷的眼中,这部作品总觉得似曾相识,不管是巧合还是借鉴,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阿凡达》到底借鉴(or巧合)了哪些创意?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报刊上屡屡宣传的埃及胡夫大金字塔所包含的π之谜,尽管文字表达方式不同,追根溯源都出自一个祖本,即瑞士冯·丹尼肯的《众神之车》一书。此书的第七章是这样写的:"这座金字塔的底面积除以两倍的塔高,刚好是著名的圆周率π=3.14159,这难道是巧合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