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始终认为,父亲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些爱都是虚情假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缘于十几年前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一件事。那年我5岁,快过新年的时候,外出打工的父亲从黑龙江海林市回来了。父亲看到我分外亲热,一把将我搂在怀里,用他那胡子拉碴的嘴不停  相似文献   

2.
我与父亲的感情不知从何时起就浓缩在一天的几句话中。早晨去上学时说 :“爸 ,我走了”。爸爸只是轻应一声“嗯”。放学回来说 :“爸 ,我回来了。”也只是一声“嗯 ,回来了。”叫他吃饭时说 :“爸 ,吃饭了。”爸爸也是轻轻的“嗯”一声。我弄不懂 ,我们父女之间为何有这么深的一道隔膜。我不敢跟父亲面对面地坐着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我想也许是我害怕看见父亲那双被贫穷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眼睛吧。不知从何时起 ,父亲帮我做什么事都要征求我的意见。记得那次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爸爸便问“我要送你吗 ?”我说“您为什么不送我呢 ?…  相似文献   

3.
背影     
李芹 《初中生》2018,(9):66-67
我小的时候,因为要补贴家用,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我常常见不到他.只有在过年时,父亲才可以回来.每次回来,他满脸都是风尘.那时的我,年少无知,经常把他当作一匹骏马,在他回来的那几天骑在他的脖子上.在别人面前,我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这样的时光并不多,因为父亲每次回来过年,都只能呆两三天.后来,父亲回来一次比一次黑,皮肤渐渐成了古铜色.于是,我问他:“爸爸,你在外面做什么呢?怎么晒得跟煤炭似的?”父亲乐呵呵地说:“我的工作很轻松,天天出去玩都有工资拿.”那时候年纪小,我信了父亲的话.  相似文献   

4.
每逢临近春节的时候,我就不自觉地想起父亲,想起那一次回家过年的往事。父亲是一个瘸子,走起路来十分困难.靠修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车摊就设在村口。我考上县中那年,父亲没有送我,他对我说,等你回来时,风雨再大,我也要去接你。这好像是梁实秋  相似文献   

5.
一这个班许多人已经淡忘了我的名字,同学们都叫我“二子”,即使我知道那是“二流子”或者“二愣子”的简称,我仍然漠然地接受了。我在省重点中学的初中分部占了一席座位,虽然我害怕上学,对上学已毫无兴趣,但毕竟这是父亲死心塌地地花了两万块血汗钱才换来的。在他对我彻底绝望之前,我总得给他点希望,但不管怎么说他那两万块钱算是白交了。每天晚上,我都会被一双自信得可怕的眼睛从梦中惊醒,那是我父亲的眼睛,一双让人毛骨悚然的眼睛,于是,我选择在校住宿,然后在校外租了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避难所”,以后我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那里,…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父亲     
父亲外出打工,已有两年没回家了。在这之前,他是每年年底都会回来,与我们一起过年的。记得两年前父亲出门的那天,我因为上课没去送他。回家后听母亲说他已经走了,我很愧疚,心里总觉得欠了父亲许多似的。后来,我就常对自己说,等到父亲下次再出门的时候,我无论如何都要好好送送他。谁知父亲这一走,竟是两年没有回家。不过,父亲在外的两年里,经常会寄  相似文献   

7.
每逢临近春节的时候,我就不自觉地想起父亲,想起那一次刻骨铭心的过年片段。父亲是一个瘸子,走起路来十分困难,靠修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车店就开在村口。我考上县中那年,父亲没有送我,他对我说,等你回来时,风雨再大,我也要去接你。这好象是梁实秋说过的一句话,小学水平的父亲居然也说了一句同梁老夫子一样的话。我鼻子一酸,知道这是父亲安慰我的话。  相似文献   

8.
父亲去世已15周年了。每逢清明时节,我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拂拭了骨灰盒上的尘埃,都仿佛看到他那双睿智的眼睛关切地询问我。于是我在三鞠躬以后,都要默默地告诉父亲一些什么:“您平反昭雪了。”“您的书出版了。”……我知道他最关心的是幼儿教育,如果他知道《幼儿教育》杂志编发张雪门、陶行知、陈鹤琴和他的专栏,大力宣传开展幼儿教育,他在冥冥中也一定会欣慰地微笑的。父亲从事幼儿教育是在1925年的暑假开始的。那  相似文献   

9.
父亲     
父亲的个头很矮小,而且身体很消瘦。他年龄不到40岁,可头发却白了一半,皱纹也悄悄爬上了额头。远远看去父亲就像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爷。父亲的手很粗糙,这是由于长时间繁重的劳动所导致的。而从父亲那深陷进去的眼睛中,我随时都可以看到父亲对他自己儿女的期盼!  相似文献   

10.
不得不说,家乡的三爷为他的电视演出了一出出生活的喜剧。我在外面读书,每到放假,便回到家乡去。当我见到三爷,便要叹一口气:“唉!再没人看我的电视了……”记得那一年,三爷在城里工作的儿子给他抱了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回来,这可是稀罕玩意儿,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像赶集一样的人们从四面跑来围观,挤了满满一屋子。三爷的房顶高高撑起一架蜻蜓似的天线,成为当时一种诱人  相似文献   

11.
愧对背影     
这一次,父亲又要远行,谁也数不清这是第几回。从我记事以来,父亲好象天天都出门。他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有时人在千里之外,还惦记家中的芝麻琐事,过不了一段日子,就得跑回来。为此,老是遭到我和妈妈的反对、奚落,这时的父亲往往脸色很难看,苍白而又狼狈。为了少面对我们的奚落,父亲尽找一些事来做以填补那不被理解的心情。我知道,父亲的一片苦心并没有得到我们的理解。这几年,我一直在外念书,平常极少回家。与父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年难得有两三次。明显的,我跟父亲间隔阂越来越深了。从上小学到现在,我一直都没有很好…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张已过半个世纪的老照片。   1950年,父亲在苏北军区特务二团当团长。我出生不到一个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接到赴朝作战的命令,父亲即带部队从江苏到了东北,编入志愿军。当时上级命令有小孩的女同志不入朝,母亲就带我留在鞍山留守处。这张照片就是父亲入朝前与母亲、我及警卫员等照的合影。   当时朝鲜前线战斗打得非常残酷,经常有指战员牺牲、受伤的消息传回来。一次,父亲团里有位参谋因公回国,父亲就托他把一分一分的零花钱都带了回来。这可把我母亲吓坏了,她以为父亲牺牲了。想到要是父亲牺牲了,我一出世就没了…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信     
波和前几次一样,他把父亲的来信看都没看就塞进了抽屉。来到这个远离家乡的小城已经一年了,这期间,月月都要接到父亲的来信,偶尔一个月还能接到两封。不过,所有的信,他只看过三封——前三封。起初,他是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父亲的来信的。毕竟父亲一个人在乡下料理那一亩三分地,孤苦伶仃又体弱多病,让他放心不下。第一封信他在收发室里就迫不及待地拆开来看,父亲不识字,一看就知道信是让邻居只上了三年小学就回家放羊的勾子哥写的:“儿子:你身体好吗?工作好吗?别担心我,我的身体还好,日子也还过得去。记住,别和别人打架,别和头儿顶嘴。还有,晚…  相似文献   

14.
我想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父亲的娇娇女。父亲在家乡小镇明尼苏达经营惟一的一家白事馆。或许是由于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宽慰别人,从儿时的嬉戏玩耍到中学时代的青春感伤,他都能够恰到好处地开导我、帮助我,直到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仍一如既往。父亲对我的两个儿子疼爱有加。从他们蹒跚学步到长大离家,父亲一直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支持他们的想法并提供自己的建议。我遭遇了离婚,也是父亲在那里抚慰着我那饱受重创的心扉。  相似文献   

15.
我看着那篇作文发呆。作文是杜卡卡写的,题目是《我的父亲》。她这样写道:我的父亲是一名科学家。他高高的个子,穿着漂亮的西装,戴着眼镜,还戴着金子做的手表。他非常了不起,因为他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他常常坐飞机去许多地方,每次回来,都给我买最漂亮的衣服。  相似文献   

16.
草木有情     
正春天的一个早晨,82岁的父亲早早给我打来电话":你陪我回老家去看看,那棵树是不是发了新芽?"父亲念叨的那棵树,是一棵槐树,是我爷爷在他34岁那年栽下的。这棵树龄已有70多年的树,成为父亲在城里的牵挂。那树下,就是我爷爷瘦弱的土坟。爷爷去世以后的每年清明,父亲都要去树下祭奠。一棵树的身世,被父亲记在他发黄的本子上,那是父亲自己编写的家谱。这些年,我与故土老家的关系,已经如飞到高空  相似文献   

17.
中招考试的倒计时越来越近,各科试卷愈来愈厚,同学们占用了一切可用的课余时间学习,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与不安. 周六,父亲的电话如期而至,我在通话时顺口抱怨了几句.父亲说:“不要有所顾忌,你平时那么努力,要自信起来.我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有一天课间,班主任告诉我,父亲已经从外地赶回来,与我共同面对中考,现在人已到了校外.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震惊.父亲只是一个合同工,随时有走人的可能,如何能回来陪我? 到了校门口,我一眼就认出了父亲,他在过往的车辆中东张西望,热切地寻找我.终于,他的眼睛向我望来.四目相对的那一瞬,他舒心地微笑,我则一时未反应过来,只是望着他那已有皱纹的脸,嗫嚅了半天,喉咙有点哽咽.  相似文献   

18.
做许多看似徒劳无功的事情,才能明白原点是什么样的东西。否则,生命就是坐以待毙。最近看到一些生命在外地逝去的消息。客死他乡,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行走在路上,奔波着,走着走着就离开了。我开始质疑走出来的意义,像小时候不理解爸爸离开家乡到外地闯荡一样。那时我想,为什么父亲给我的记忆都是匆忙地来来回回?明明全世界最牵挂他的人就在身边为什么还是要离开?他离开后我很想他,但他回来后我故意给他脸色看,我撕烂他给我买的玩具,扔掉他带回  相似文献   

19.
父亲和朵拉     
倪西赟 《课外阅读》2012,(16):52-54
一朵拉是我们家的一匹马。那年,我家那头老牛再也拉不动车了。一个清晨,父亲去集市买牛。晌午的时候,父亲哼着小曲,手里却牵着一匹马回来。本来看好了一头健壮的牛,正当牛贩子死活不降价时,父亲感觉到身后有人拽他的衣服。回头一看,见一匹马用嘴巴在拉他的衣服。那匹马就是朵拉。父亲当时在气头上,挥挥手赶朵拉走,朵拉不走,大大的眼睛望着父亲。父亲仔细一看,这是一匹漂亮的马,心顿时柔软下来。父亲忘了与牛贩子继续讨论牛的价钱,却和马贩子攀谈起来。马贩子对父亲说:"你们有缘啊,我等了一上午都没人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眼睛     
顺着他的目光,我依然找到了那藏在树枝丫上的眼睛,那是属于一个曾经迷失过方向的小男孩的眼睛——那是父亲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