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赵树理同志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虽然几经沧桑,但终于能够走过三十多年曲折的道路,发展到今天,说明它符合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的。关于“山药蛋派”的创作经验,自李国涛同志的《且说“山药蛋派”》一文发表以来,特别是在《山西日报》、《山西师院学报》组织的关于风格流派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刊登了刘福林同志的《‘山药蛋派’还能‘流’下去吗?》一文,这篇文章对“山药蛋派”的生命力作了否定,其根据有二:“山药蛋派”失去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山药蛋派”后继乏人。刘文的这些观点,虽然是仅就“山药蛋派”的命运问题而发,却涉及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对文学流派的认识,对“山药蛋派”的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内中有不少提法,很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3.
刘福林同志关于《“山药蛋派”能流下去吗》(载《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3期)一文的立论,固然有些过于偏颇和武断,但不可否认,他提出了我省文艺界常常议论和关心的问题:“山药蛋派”的前途究竟如何?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山药蛋派”仍然能够流下去。近二年不断出现的“山药蛋派”的作品和  相似文献   

4.
“山药蛋派”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大树上的一枝文学奇葩.可以说,山西文学的根,就在“山药蛋派”.文章把直接受祖师爷们影响的第二代“山药蛋派”作家中,“较年轻的一位,也是颇有生气,颇有出息的一位”(西戎语)——杨茂林先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解析他在新时期的几篇创新之作,藉以回答“山药蛋派”能否继续“流”下去,根本出路在哪里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介绍“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由山西作家群组成的一个文艺流派。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李国涛的一篇题为《且谈山药蛋派》的文章,提出社会主义文艺要讲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讲究不同的艺术流派的主张,并着重对“山药蛋派”作了介绍。“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首,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这个称号是结合山西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特点,又针对这批作家深深扎根农村生活,作品有浓厚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的《“山药蛋派”质疑》一文发表以后,引起了许多同志的关注。艾斐、程继田和李国涛等同志还分别撰文表示了不同意见。这至少表明,我的抛砖引玉的目的已初步达到。为了推动问题的深入讨论,我以为有必要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见解,并借以答复同志们的商榷。既然讨论的是文学流派问题,似乎应当对“流派”这个术语立一界说、定一标准。自然,这绝对不是想把研究手段变为标准范畴,只是因为文学史上区分流派的尺度不止一二,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学》八六年第三期刊登了李国涛同志的文章《小说里的“有意味的形式”》,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似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故此不揣冒昧,写了拙文,以述管窥之见,求教于批评界。要谈小说里的“有意味的形式”,首先应当搞清楚克莱夫·贝尔的这一命题真正含义是什么。李国涛同志的文章中对此作了一些解释,他的理解大致是不错的。但是我想指出的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着眼于反映山西农村的生活画面,乡土气息浓郁,语言逐步成为“群众的活的语言”(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下面,笔者结合初二语文教材《老杨同志》(节选自赵树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浅析一下其语言特色. 《老杨同志》的语言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9.
今年四月,在山西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刘福林同志作了《“山药蛋派”还能“流”下去吗?》的书面发言,会内会外,议论热烈,反响强烈。对这个发言,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他勇于思考,敢于争鸣,其探索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山西日报》从五月二十九日起,以《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流派的讨论》为栏题开展讨论,我们是积极支持的。如何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流派,是文艺界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高等院校文艺专业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大课题。由于它和我们教学关系密切,应我院师生和有关方面同志的要求,本刊全文发表刘福林同志的来稿,并从本期起开展讨论。讨论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热烈争鸣。我们希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讨论以赵树理同志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的基本特点及其如何发展提高问题,从中外古今丰富的文艺实践出发,研究风格流派和时代、政治、生活、文艺思潮、创作方法、作家个性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探讨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流派的基本规律。要求稿件写得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言之成理,一般文章最好在五千字以内。我们欢迎作家、文艺理论家、文艺专业师生和各方面同志踊跃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0.
山西地域性文学传统是“山药蛋派”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土壤,而“山药蛋派”作家又必然有赖于这一地域性文学传统而得以发展和延续。他们注意向民间学习,在文学样式和语言风格上追求平民化,通俗化,正是这一文学传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山药蛋派”作为一个以地域性文化特征为主要标志的文学流派,在抗日战争特殊的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处于全国整体性文化趋向中的中心地带,因而使它带有了方向性的文化意义。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中外文化的渗透,“山药蛋派”的地域性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在整体性文化趋向中的地位发生逆转,“山药蛋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刘福林同志的《“山药蛋派”还能流下去吗》和刘金笙、曲润海同志的有关争鸣文章在本刊上期发表后,从全国各地寄来了不少文章,就如何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流派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期先选几篇发表。我们准备继续讨论下去。对于讨论文章,我们希望能从古今中外丰富的文艺实践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风格流派和时代、政治、生活、文艺思潮、创作方法、作家个性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探索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流派的基本规律。文章可选一个问题,写得短点,谈得新点,挖得深点。最好不要超过五千字(一两千字的一得之见更为欢迎),以便更多的同志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两座丰碑一曲长歌岳旭辉赵树理,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曲作家。他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三里湾》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被译成英、法、俄、德等多种文字,扬名海外。他被誉为“山药蛋派”的奠基人,《中国大百科全中》评价说:“他的小...  相似文献   

14.
在《李逵形象塑造的“失”的异议》(《昆明师院学报》,81年第4期)一文中,张德学同志对我的《李逵形象塑造得失初探》(《昆明师院学报》,81年第2期)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这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一德学同志和我的意见分歧的关键,“是如何看待李逵的受招安。”他说:李逵“受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主张相近,风格相似的作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个的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人们比较熟知的除了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外,还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前者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文字秀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往往在细腻的描写中,努力开拓诗一般的意境。“山药蛋派”的艺术风格就大不相同了。“山药蛋派”的艺术风格有哪些特点呢?现浅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6.
读了昆明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刊载的《且说“弃掷今何道”》(以下简称《且说》),很受启发。《莺莺传》中的这首“送别”诗,何以董西厢和王西厢都引用了,而所用的故事情节又都与《莺莺传》中的相应情节不同,这将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过去研究西厢的人似乎都没有提出来过,确实是值得探讨一番的。但是《且说》认为董西厢引用这首诗在张生赴试与莺莺送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个影响深广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它起源于盛产山药蛋的山西,文学作品以反映火热的农村生活为主,语言通俗、流畅、风趣,形式多种多样,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喜爱。这一文学流派的创始人就是赵树理。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一九八○年十一月廿六日,在“百家争鸣”专栏,以《关于“山药蛋派”的讨论》为题,介绍我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关于风格流派讨论的三篇文章。文章指出:“如何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流派,是文艺界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49页上,刊登的王学东同志对《小桔灯》一文中人物称代的看法,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王学东同志认为——“小姑娘”答话中的“tā”改为泛指的“他”,其理由是文中“我”与“小姑娘”对“胡大夫”的称代不统一,一个用“他”,一个用“她”,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泛指的都该用“他”。笔者认为不然,我认为这正是冰心同志用词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是把实事求是原则贯彻得最坚决、最彻底,运用得最灵活最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自己就说他是实事求是派,并要求大家都来做实事求是派。他不信邪、不迷信,身体力行,把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贯彻到理论和实践的一切领域。在《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一文中他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原则。”在《政治上发扬民主,经济上实行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