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并逐渐传入中国,但中国的思维中一直保留着原始思维的印记,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十分强烈.中国未曾经受科学革命,缺少科学文化的洗礼.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科学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移植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便存在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杨振宁教授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提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引起极大反响。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许多人从思维认识或政治制度找原因,都是不够全面的。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文化科学及政治都属上层建筑,经济决定其他。我们考察科学史的重大问题,绝不能撇开这个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科学的整体发展需要一个社会背景,没有这样一个背景,好的发明创造也会被历史埋没。近代科学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为其社会目的的,它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由于哲学基质和文化基因的不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许多本质差别。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各自的特最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指出了近代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科学的原因,指出了中国要在科学技术方面重新领跑于世界应该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4.
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以科技实践为基础,以自然为认识的独立对象,进行自觉理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萌芽,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可能方向.墨家科学的兴衰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缺乏实验手段去验证其普遍性.墨家科学为中国古代社会开辟了一条可能走向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选择墨家令中国古代社会失去了一次可能发展近代科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2007年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岁诞辰。在简要叙述史事的同时,作者的关注集中在相关的文化因素方面,指出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中,中国和日本不但进程有别,其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王娜 《科教文汇》2009,(32):56-56
"李约瑟问题"是学术界长期热议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近代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哲学缺乏类似于西方哲学那样的思维向度与科学精神。故,探寻"李约瑟问题"的根源应从此处切入,才能更好地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教文汇》2005,(2):12-13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的确是个热门人物。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先生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谓一石激起干层浪,围绕杨先生的论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近现代科技革命与其发生的影响,说明中国人思维方式在其变革过程中所作出的调整和呈现的特点。借此寻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即缺乏科学的理性和信仰。这应该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业已出现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中国传统思维变革的有效路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而以近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为其内容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四、要善于处理科学知识与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思维方式作用于科学知识,决定着科学知识运行的轨迹。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其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它不强调天人相分、主客相对,缺乏以分析为特点的逻辑的推演,影响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推进缓慢,从认知的角度审视,和这种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西方大力张扬天人相分的分析思维方式,强调物我相分、主客对立,从认知的角度审视,西方近代科技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同时又造成了今天的严重恶果,不能不说是深深植根于他们身上的这种特定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孙小淳(以下简称孙):王院士,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想问您的问题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中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科学;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包括。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的解决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解读和反思,从多视角、多层面闸释、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传统发展的背景、动力和形态的异同,揭示了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启示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进而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最后我想就“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论辩谈一点个人看法。我过去之所以不愿意介入这一争论,是因为看到论辩双方往往在辩题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各讲一套,时而还有些伤感情的话冒出来。  第一种说“无”者说的是“无近代科学”,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实际上“李约瑟问题”就是要追究这一事实的原因。我只想补充一点,仅就时间的限定而言,不独中国古代“无近代科学”,古希腊也无,中世纪阿拉伯也无。说者或云“希腊虽无但其文化中蕴含着近代科学的要素”,此话有道理;但李约瑟的下述论断也应得到赞同,“绝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紧密、界面不断拓展,孕育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文化不断向社会各领域延伸渗透,引导公众相信科学能为人类提供理解自然世界的智慧、提供思考未来世界的理性启迪,科学文化争得了社会对科学价值与意义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与此同时,多元多样的社会文化也反作用于科学文化,形成科学文化的多元多样特性。自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原本孕育于西方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在中华大地落地扎根,并呈现自己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数千年来,它秉承了中国人健康之大任。但近百年来,由于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角,从此,与近代科学貌不相容的中医便开始了其从未有过的风风雨雨历程,关于中医与科学之间的争论也一直没有了断。 这组文章是几位学者从几个方面来谈他们对中医与科学这一问题的看法,其中不乏许多新鲜别意的见解,我们希望能够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的这些观点和思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对近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视。创造二十世纪科学的中国,这是陶行知科技进步思想的最终目标。为此,他认为要实现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必须从整合传统文化、注重科学伦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力冲击,中国学者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者,杜亚泉采取了独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揭示了科学的地域性,以及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哲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本价值取向、经验主义传统、批判精神的缺乏几个方面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希望对营造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实验数据的欣然接受,到微信上谣言的四处转载,无不显示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乏。2016年9月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批判性思维也被确定为核心素养。在STEM教育视野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党金鼎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44-244,246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而科学素质又是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学而言,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自然,中学生要想成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里一名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